在香港,投身做運動員甚艱難。即使在本地過五關斬六將,取得出賽資格,成為香港代表成員,但若果你不是精英運動員,處境如同自生自滅;就算能擠身精英運動員之列,不同級別,待遇亦大大不同。
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於2005年設立,由體育委員會﹙體委會﹚負責,香港體育學院(體院)執行。政府聲稱計劃可以集中資源,但實際上此舉只是催谷一小撮運動員在世界賽獲獎。精英運動員按成績有不同的生活補貼,並享有醫療保健服務以及體院的訓練設施。
整個資助機制分為兩部分:體育項目和個別運動員。前者的資助對象是各體育總會,政府會以計分制決定一項運動能否晉身精英項目之列,從而劃分資助。計分標準方面,入圍奧運、世盃、世錦等大型賽事便最高分,亞洲賽、地區賽等則相對低分。所有取得精英資格的項目,還要按分數多寡分為三級:最高級別是「A*級」,即是有機會在奧運獲獎的項目,現時共有4項,分別為羽毛球、單車、乒乓球和滑浪風帆,它們的體育總會獲分最多資助;其次則是「A級」,共有13項;最後是「B級」,共13項,它們獲分的資助最少。一個體育總會拿到的資助愈少,運動員得到的支援自然愈少;不但該項目的發展受影響,連帶它競逐資助的能力亦較弱,形成惡性循環。
個別運動員方面,只有隸屬精英項目的健兒,才有資格向政府申請個人資助。至於一個運動員獲得多少資助金額,便要視乎其個人成績。按照表現,這些精英運動員會被編入個十級:最高為「精英甲+級」,像李慧詩便是一例,但她每月也不過拿到3萬多元;至於次一級的「精英甲級」,例如剛退役的陳振興和歐鎧淳,即使全職也不足2萬5千元;而一個非A級項目、非全職的「青少年隊」運動員,每月就只得$570訓練津貼。根據體院提供的資料,目前「A*級」項目有159位運動員獲得訓練津貼,而「A級」項目則有560位運動員。而每個「B級」項目,目前則有800多名運動員受不同程度的支援。至於非精英運動員,在現存機制下便幾乎拿不到任何資助和配套,甚至連出國比賽也要自己貼錢。
說到資助計劃的缺點,除了忽視非精英項目,以及資助金額相當有限之外,還有喪失資格的風險 —— 因為政府會每兩年檢測一次成績,合格者才可保住未來四年的資助;一旦檢測未達標,便要跌入觀察期,第二次失敗便會跌出精英保障。
回看今年的計分成績表,「A*級」和「A級」合計17個項目,比2008年多了六項;不過,三項鐵人則由「A級」降到「B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