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歷史 - 李怡

世道人生:歷史 - 李怡

歷經兩岸三地數十年重大變遷,又置身傳媒工作,我認同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的話: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他的意思是:歷史是根據當代掌權者的意志寫的,掌權者的詮釋是為了能夠繼續掌權。
最近台灣有人談雙十國慶,說1911年10月10日中國大陸爆發辛亥革命的時候,台灣處於日治時代,那年十月台灣最大的新聞是遇到大颱風,社會則是進入冰淇淋(雪糕)大行其道的時期。雙十革命與台灣不相干。及至二戰結束特別是國府遷台之後,台灣人才有了雙十被「國慶」。台灣人歷來都是幫別人慶生:明清時代的萬壽節,是向明清皇帝祝壽;日治時代的紀元節、天長節、地久節,是建國祭和為天皇、皇后慶生;二戰後的蔣公誕辰是向蔣介石祝壽,雙十國慶日是為對岸的立國慶生。台灣人沒有自己的生日,作者希望有一天,台灣也能為自己慶生。
香港在1841年1月26日開埠。175年的歷史,比兩個中國的歷史都更長也更獨特。殖民地時代從來沒有人提起1月26日這個開埠紀念日。但歷史告訴我們,這一天對香港、對中國甚至對台灣都如此重要。中國抗日戰爭在1937年爆發,但香港被捲入二戰卻是在四年後年珍珠港事變之時。英國拒絕中國的軍隊支援,在香港進行了18天強弱懸殊的保衞戰,英聯邦的加拿大援軍作出了加國二戰最大的犧牲。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蔣介石四度致函美國總統,希望由中國戰區代表到香港受降,但英國搶先派出強大艦隊到香港接管,並由此帶來往後數十年與大陸人台灣人命運截然不同的歲月。因此,香港的重光紀念日是8月30日,而不是兩個中國把受降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的9月3日。
香港獨特歷史當然不止這些。在英治下,香港從五十年代雙十節滿街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到主權移轉後的10.1被「國慶」;從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廉署成立、現代文明和人權的標舉,到主權轉移後的價值系統日漸淪落;從對1967年暴動的公認評價,到給暴動領袖大紫荊勳章;從市民對政治漠不關心,到近年的雨傘運動和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這是沒有被記載的香港歷史。
歷史與我們現在以至將來的命運攸關。英國作家奧威爾說: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將來;而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
身份認同建基於歷史認同。台灣人希望為自己慶生,香港越來越多人想有本土歷史的話語權,都是為了要擺脫被控制的身份。
最近,一家網店以眾籌方式,推出一個「平行時空裏的2017」月曆,以插畫師的12幅插圖,繪畫香港本土歷史紀事,有開埠紀念,港大奠基,廉署成立,香港重光,雨傘運動……。藉此「窺見97前『努力興建』97後『盡情破壞』的荒謬」。更想藉這個月曆,「引發更多香港人去整理、發掘和保存香港本土歷史」。眾籌能否成功,也就是這個月曆能否出版,端視到這個月底為止有多少人認購了。讀友可以瀏覽網站 http://www.proj.hk/CalendarPrologue 。
有自己的歷史,才有真正的身份認同。
(生命回望之三)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