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之於蘇軾,正如粒子之於海森堡,或盒中的貓之於薛定諤。蘇軾看山時,廬山不可能同時是嶺和峰,但蘇軾別過臉去,則廬山一半機率是嶺,一半機率是峰。量子力學研究極微小的物質界,也就是萬物的底層,而海森堡和薛定諤都是量子物理開山祖師:前者提出「測不準原理」,即一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時確定,後者提出「薛定諤貓」的思想實驗,比喻原子領域內的物質狀態,要藉着人的觀察才能明確。
這裏沒法解釋量子力學,但可以講個笑話。海森堡和薛定諤遊車河,遭交通警攔截,警員問司機海森堡:「你知道自己開得多快嗎?」海森堡答:「不,但我準確知道自己位置!」警員覺得兩條友異常可疑,探頭入車內查看,竟見到一隻死貓,即高呼:「你們知道有隻死貓嗎?」薛定諤答:「現在知道了!」量子力學說明一個奇異道理:物質的微觀狀態,跟人的觀察是分不開的。
既然萬物基礎那麼搖搖欲墜,則現實世界又有多真實呢?今年四月五日,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群科學家和一位哲學家參與「Isaac Asimov辯論」,題目是「宇宙是否虛擬」。莊子所謂「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這題目如何討論?假如宇宙確為虛擬,則一切證據或反證不都是假的嗎?但一位麻省理工的原子物理學家說:虛擬無限複雜的東西,需要無限能量,這不可能;因此,如果宇宙是虛構的話,「像素」必有極限,當我們把物質現象放大到極點,就可看到一堆離散而模糊的方塊,研究可從觀察宇宙射線入手。另一個超弦理論物理學家說,在描述基本粒子、宇宙規律的方程式中,有種類似「錯誤更正碼」的東西,這更正碼是電腦必用的,令他有理由懷疑宇宙也是電腦運算的結果。
這場辯論天花亂墜,上帝應該很高興,而我就只能像蒙田般喟然歎息:Que sais-je?(我知道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