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傑青」的成就是二十五歲買到樓,而且兩年就供完,確實非凡,令人崇拜。
所謂「傑出成就」,是相對的。香港芸芸眾生尤其年輕人,都買不起昂貴的房產,買得到的,就很稀罕,稀罕就是成就了。
正如在一個雨水充沛的地方,如馬來半島,能找得到水喝,不必有本事。但在撒哈拉沙漠,能找到一桶水的,就是大英雄了。所以在香港,二十五歲能買到房子,等同美國一個三十六歲的,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了。
香港為什麼樓價高?第一是人口過多。一九四九年之前的香港,也當然有許多窮人,但窮人有得住兩層到四層的唐樓,但每戶都有騎樓,兩個房間,有自己的馬桶(抽水與否,視乎地段),大把空間,可以住一家五六口。這一切皆有歷史文獻為證。
三十年代的省港澳到處都有窮人,香港一百萬人口,到處綠水青山,新界的鄉民都有大房子,根本無人露宿街頭。戰時人囗大量北遷大後方,人口只剩六十萬,大把房子空置沒有人住。
什麼時候有了「劏房」?當人口忽然因為政治大變動,急劇增加。「省港澳」是一九四九年之前的地理名詞,正如「蘇杭」、「齊魯」、「晉察冀」,全部是一體,人口自由流動。所以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省港澳」一家平等,香港並不特殊希罕。
一九四九年,當「省港澳」分解了,中間多了一層鐵絲網,第一波難民湧來香港,建房子即使有地,也來不及動工,這時香港的一梯兩伙的唐樓,一個居住單位,就多租幾伙人了。所以香港粵語片五十年代才有陶三姑、馬笑英演的包租婆,一面喝斥一屋的貧賤夫妻和汗衫王老五,催他們交房租。
英治政府已經很辛勤,替你拼命蓋廉租屋,但建公共屋邨的速度,比不上大量中國難民跨境的速度。等到公屋建得差不多了,卻又遇上「大躍進」,一九六二年,又湧進來一波。這時香港受不了,不止唐樓劏房,還出現許多木屋。
本來到了一九九七年,不應該再有房屋危機,因為在理論上,香港已經回歸中國,英國管治的那一層值錢的體味已經消失,加上中國改革開放大有成績,中國人有錢,那裏應該再湧來香港?
但是新移民照樣來,而且有許多香港人北上娶妻。這個城市人口的臨界點、也就是人口密度比例最令人住得幸福的數字,應該是四百萬,而不是七百萬。今天搞得豬屋的狀況,將雞鴨畜生一樣,生活的空間,比日治時代三年零八個月慘得多。
為什麼還要那麼多人湧來呢?所以香港根本沒有房屋問題,只有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你和我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