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專家,根據30多年來上千次的面談經驗,寫成了《Spy the Lie》。此書在三年前面世,大受歡迎,中譯本叫《CIA教你識人術》。其後,他們再下一城,出版了續集《Get the Truth》。傳媒人尤其應該熟讀這兩本拆破語言偽術的攻略。
他們羅列了十八種回答問題的方式,提間者一旦遇上這類技術性回應,便應倍加留意,以下是其中兩例。
其一是「參考型陳述 」(referral statement)。被訪者會說,我剛才已經講過;正如我在聲明中所說等開場白。目的在於加強可信度,因為一再重複的說話,會讓人感到更加可信。
本周二行政會議例會之前,記者問梁振英沒有申報UGL款項,有沒有問題?他答︰「申報這個問題,過去講得很清楚,包括政務司司長在立法會都至少講過三次,在現在這個制度下沒有申報需要。」
此回應正是參考型陳述。另一種專家視之為警號的是「超具體答案」(overly specific answer)。
九月二十七日,記者問他有否親自要求放寬愉景灣發展密度?他合共用了五百一十個字回答: 「樓價貴、租金高困擾了香港人很多年……過去四年,我們未來三、四年落成的樓宇,從六萬多個單位增加百分之四十三,到現在九萬三千個單位這個2004年以來十二年的新高……」
答案是不尋常的長,提供了仔細但不相關的樓宇供應數字,卻完全沒有觸及問題核心,愉景灣。
當然上述回應不代表有所隱瞞,但專家指提問者對此應格外留神,從對方身體語言及其他答案找出真相。
專家建議最後一條問題應該是補底式的提問(catch-all question),令被訪者不能作出策略性的局部回應,確保潛在問題浮現出來。你可以問:「還有沒有其他相關的資料是你應該向大眾披露的?」 或者「有甚麼可能的問題,是你覺大家應該知道而我卻沒問到的呢?」
在接着的五秒之內,你要同時使用耳朵和眼者細心接收,確定對方有沒有任何不安的表現。如果有,對方大多是語言術士了。
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