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彤叔」的鄭裕彤是廣東順德人,家鄉山水孕育其樸實勤勉的個性,為他後來的發迹打下深厚基礎,彤叔極重鄉情,是最早回順德投資的香港富豪之一,出錢出力渴望家鄉繁榮興旺,過去數十年,單是對順德慈善捐助已逾2億港元,他晚年抱恙仍心繫家鄉福祉,由長子鄭家純代他回鄉解決鄉親困難。《蘋果》記者日前親赴當地,直擊鄉親細訴彤叔鄉情,更希望他葬回順德長眠故鄉。
彤叔出生於順德倫教鎮,是當地的傳奇人物,鄉親對他離世莫不悲傷。記者所見,順德大良的新世界酒店下半旗悼念其逝世,半旗儀式維持至彤叔出殯。而當地周大福廠房工人亦透露,待「十‧一」長假後,所有工人回廠會進行悼念儀式。而由彤叔三弟裕培捐助興建的培教小學,一名女副校長透露,校方已在早會向全校師生公佈有關消息,及進行簡單的悼念儀式。在鄭裕彤中學就讀高中三年級的趙同學說:「佢捐一間學校俾我哋,我哋應該對佢有感恩嘅心,應該懷念佢。」
鄭家的祖屋位於倫教鎮大松坊,附近老街坊直言希望彤叔可以落葉歸根,回鄉安葬,並指彤叔童年時十分佻皮,愛捉弄同輩,但從不拂逆父母意思。「佢細時雖然成日帶啲細佬幫老豆老母整理綢緞,手腳又好快;讀書又叻,所以佢佻皮時,父母都好少鬧佢。」在大松坊生活了近90年的陳伯,其家與彤叔祖屋僅隔咫尺,二人可謂是既是鄰居又是童時玩伴:「佢細時好佻皮㗎,成日同我哋走去河涌游水,又爬樹玩。」
陳伯指,鄭家當年在倫教鎮雖不富有,但在大松坊都算是大戶,「起碼有自己的綢緞生意,間屋又係靠近路口,做生意十分方便。」日本侵華後,彤叔隻身去了澳門,再回大松坊時已發了達,陳伯曾多次見他返鄉,但每次都有很多人在其身邊,無緣一聚,如今彤叔仙逝,陳伯表示遺憾未能與彤叔聚舊話當年。
在倫教鎮負責僑務工作近20年的何炎鴻表示,彤叔每次返鄉都必定來找他。「佢好鍾意傾家鄉嘅閒事,好關心父老鄉親嘅疾苦。」每次提出家鄉遇到困難,彤叔必定伸出援手,80年初,鄭家捐了數百萬元建倫教醫院,造福家鄉,6年前,彤叔又捐了千多萬元擴建倫教醫院。
「過去咁多年來,彤叔及其家族對順德捐獻逾2億元,當中對倫教鎮捐獻也逾1億元,當中包括建中小學校、幼稚園、醫院、老人院,及無數的修橋補路等。」何炎鴻指,彤叔對家鄉一直有個心願,就是發展家鄉的經濟,在家鄉創造就業,其後人包括鄭家純等人,都經常返回倫教解決鄉親困難。
跟隨彤叔身邊32年的順德大管家羅國興(74歲),可謂是鄭家的活字典,他3年多前接受記者訪問時大讚彤叔有情有義,對家鄉貢獻良多。1988年,彤叔回家鄉開設打金工場,員工月薪49元人民幣,開廠3個月後,彤叔回來巡廠,羅對他說:「我覺得佢哋得49蚊,又要照顧屋企,好難生活。」
彤叔考慮了短短一分鐘,就決定大幅加人工挽留人才,打工師傅加到96元,文員加到135元(當年在當地工廠做主管都是118元人工),而且按國家規定,老闆為員工加薪一元,就要另上繳國家一元,所以在工場尚未賺錢前,大幅加薪確實難能可貴,羅還記得彤叔經常掛在口邊的那句說話:「放寬啲放寬啲,等啲人過得好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