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殼有迹可尋或掀炒風

賣殼有迹可尋或掀炒風

【本報訊】股權高度集中,令少數股東容易把公司股價舞高弄低,不過,一幣兩面,股權高度集中對買賣殼股的投資者而言,卻是正面的訊號。
銀河證券業務發展董事羅尚沛解釋稱,企業在計劃潛在收購合併,甚至買賣殼時,會收集股份,「貨源歸邊,憧憬賣殼,即係有得炒」。統計所得,被點名股權高度集中的公司,有六分一公司已經賣殼轉手。
過去8年間,共有111家公司被證監會點名股權高度集中,其中19間已經改變主營業務。例如2011年只有5間企業被點名,其中3間(60%)已賣殼,即喜尚(8179,現為新煮意)、敦沛金融(812,現為西證國際),和恒力商業地產(169,現為萬達酒店)。

股權高度集中對買賣殼股的投資者而言屬正面訊號。

JC Group 金彩 相繼賣殼

而上市不足一年,經已被點名股權過度集中,其後順利賣殼的則有JC Group(8326,現為同景新能源)、引入北控系和中信系的金彩控股(1250,現為北控清潔能源)等。
不過,有時賣殼未必是公司本意,例如2013年被指股權集中的第一天然(1076),其主席兼大股東楊宗龍挪用8,400萬元公司資產及偽造賬目,停牌超過3年後獲黃坤炎注資,再將控股權轉售予現時的大股東崔麗杰,企業隨即轉型,涉足澳門「叠碼仔」(賭廳中介人)業務,現時已易名為博華太平洋。可見股權集中難與企業管治危機撇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