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十大傑出青年選舉,新鴻基尊尚資本管理高級董事黃仰芳,大談「五年上樓方程式」,以及「冇時間與同事social」、「十年內睇唔夠五套戲與演唱會」的「新獅子山精神」偉論,輿論譁然,然後再被網民翻舊賬,揭發三年前另一訪問判若兩人,自稱一年去六次旅行「豪花60萬」、「出外靠朋友熱衷於社交活動」、「Name Card Collector(卡片收集者)」,於是網絡一片聲討,傑青淪為過街老鼠。
事實上香港的年輕人,正活在社會一明一暗的兩套價值之中,明的是鼓勵年輕人追求夢想,鼓吹為社會貢獻,暗的卻是單純以物質、金錢、社會地位來衡量年輕人,有樓就傑青,冇樓就廢青,至於大劉兒子這位「精英」——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被問到年輕人對前景悲觀有何看法,則坦言「不知道」——他當然不知道了,如果人人都是劉鳴煒,又怎會有人悲觀?被稱為「筍盤」的男神,他的人生早就「贏在射精前」,既從來不需要擔憂買樓,更不會好似暴發戶般自認「豪花60萬」,香港由這位含着金鎖匙出生的男神來處理「青年事務」,年輕人又怎能不悲觀?
文化價值未走出第三世界
英治那些年,由反貪污捉葛柏,到麥理浩的一連串改革,創造「獅子山精神」的神話,無論是私樓、居屋還是公屋,起碼人人可上樓,每個人都有向上流動的希望,上一代常以自身經驗說教,幻想今日仍然是英治的黃金歲月,其人生觀即秘而不宣的「四仔主義」——屋仔、車仔、老婆老公仔以至生仔,實際上仍是今日社會衡量年輕人的真正標準,以物質生活之優越,作為評定所有人的標準。
然而一說到房屋,就幾乎成為所有年輕人的死穴,因為今日連大學講師,以至各級專業人士,都不乏租住劏房;古人說為五斗米而折腰,今人要為五十平方米的斗室而賣身,因此有傑青竟以「兩年斷供」買到樓自豪,連這種事也敢向傳媒津津樂道,實在非常合理——能兩年贖身,當然是光宗耀祖,要與鄉親父老分享了!
這就是今日社會的縮影,社會認為「傑出」的人士,不是改革社會的不公義,例如劏房百害之中,最不公平的就是連水費與電費,其業主也要收附加費來剝削——每一度水、每一度電,業主都額外從中取利;為何炒黃牛飛犯法,炒水費電費卻合法?連改變劏房一小步,由社會到政府都漠不關心,只歌頌脫苦海的成功人士;這個社會最荒謬的,就是大家都接受「苦海」是無法改變的,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幫助苦主到達苦海的彼岸;因此「有幸」去成功,就是勝利的人生,至於制度的腐敗,則只有逆來順受。
憶苦才能思甜,這就是華人阿Q精神的極致,就是把苦難合理化,把成功的榮耀歸於「吃苦」,再去掩飾成功背後的醜陋,因此「上位故事」就無一例外地,變成歌頌「獅子山精神」的故事:自己能吃苦,只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因此十年只看五部電影,沒有時間與同事social,卻有時間與名人打卡,有如「卡片收集機」,見名人就影相集郵,作為「合照攝石人」去借名人的勢「出外靠朋友」,這就是今日社會「向上流動」的真理。
努力、炒賣、暴發,然後提升社會地位,再做慈善立品(或扮立品),就是主流社會所期望的「上位」方程式,仍支配2016年今日的香港;年輕人之挫敗,就是發現這套自幼被灌輸的方程式,成功例子萬中無一,而有幸成功那個,就成為「傑青」了;要反省的,不但是這套價值背後之荒誕,更是這套價值以往的成功,正是種下今日社會困局的失敗源頭。笑貧而不笑娼,愛聽騙子的吹水大話,人生的意義就是小農式的「光宗耀祖」,香港之敗,就是來自文化價值從來未走出第三世界。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