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大會計師行向員工公佈薪金調整時引起很大的輿論反響,甚至有外資投行的研究報告提到,專業機構凍薪及減薪對樓市的供求及價格會否有負面影響。但有關報告亦未提及因經濟逆轉引起凍結招聘以至裁員會引起更大的影響。大型專業機構的員工招聘、培訓及晉升制度有它的特性,現以我比較熟悉的會計專業作分析。
大學畢業後到四大會計師行接受審計培訓兼考會計專業資格,二十多年來都是眾多準畢業生的首選,雖然十多年來投資銀行業的興起及其高薪亦引起哄動,然而,i-bank生涯波濤洶湧兼殘酷,適者生存的不多。
四大會計師行每年吸納約二千畢業生,提供在職培訓、專業試培訓、考試費及第一次考試的有薪上課及考試假。受培訓員工每年都有幾星期離開實務工作去接受專業技能及考試培訓,累積的off-the-job時間分攤到年薪便令畢業生第一年、第三年及第五年的平均月薪起薪點為14,000、20,000及35,000元左右。而因為與外界相對人工差別很大便有俗稱的兩大逃亡點,分別是第三年取得專業資格及第五年升經理後,分別可轉職賺多啲錢及可跳升CFO等職位。
而與四大行月薪14,000元對比的職位可以是政務官、金管局、督察及起薪點較高的銀行職位。上述這幾種職位的月薪起點都接近40,000元,其中任職銀行的試用期滿後更有低息高額的員工housing loan可借。入會計師行接受培訓的月薪只夠交通費及食飯盒,所剩無多,絕對談不起積蓄頭寸買樓。
那邊廂,以月薪四萬作起點的畢業生,如他們每月儲蓄2萬元預備買樓的話,五年可儲到120萬。當然,選擇考取會計師專業的畢業生五年後的賺錢能力可能加速,但儲蓄不到上樓頭寸積聚到的可能只是怨氣及失望。
以上用會計專業的比較應亦適用於其他專業。文明、進步、有核心價值的社會必須有不同的專業來服務及與社會的需要配合。因此,在樓價不會下跌及年輕專業人士會選擇首次置業而不求公屋或居屋的前提下,政府應考慮推行協助性的政策以使年輕專業人士可快速首次置業。
我的建議是政府不需用公帑的。政府可透過金管局及銀行公會向銀行就向合資格的法定專業團體未置業會員提供協助性的貸款條件的認受性,如:提供最長(30年以上)的貸款年限;提供與樓價最高(70%至90%)的貸款百分比;提供最優惠的貸款利率。
以上建議的寬限性局限於貸款條件方面,不影響土地及房屋政策。政府可向有錢借不出及正在就供樓利息割喉的銀行界先作諮詢,有必要時再添加擔保性的政策(如首五年)去協助合資格專業一族首次置業。
周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