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罪惡 - 陶傑

必要的罪惡 - 陶傑

電影「斯諾登風暴」提出基本爭論:美國政府侵犯公民私隱,竊取網絡資訊,又可以怎麼辦?
斯諾登很有正義感,他拋棄特工的身份,寧願做人權英雄。電影講述了世界上每一個人如何可以成為美國窺竊私隱的目標,但是,So what?
答案是此一現狀,不會改變,只會繼續下去,甚或變本加厲。斯諾登事件發生在奧巴馬剛連任做總統的時候。奧巴馬是左派,如果斯諾登事件爆發在布殊當政之時,奧巴馬會連同億萬人權示威份子,一起抗議。但當奧巴馬自己也做了總統,任內不但被指竊聽歐盟領袖如德國總理麥克萊夫人的電話,對於斯諾登,奧巴馬的反應很「行貨」,只發表聲明:我們會確保執法透明,監控資訊的權力不濫用。
電影編導告訴你:竊密不因為奧巴馬這位自由派偶像的黑人做了總統而有所改變。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希拉莉和杜林普爭論的話題,也根據民意的優先:醫療改革、非法移民、克林頓的性醜聞、希拉莉刪除電郵以權謀私、杜林普誇口如何玩女人。總統大選辯論,已無人再提到電腦手機私隱遭竊聽偷看,沒有再提到斯諾登這個人。
是美國選民善忘,對於國家機器明顯違反憲法而三分鐘熱度,還是所謂美國政府監竊公民私隱的指控,十分天真?為什麼沒有一個候選人向選民保證:我一上台,斯諾登指控的竊密行為,全部停止?
因為凡正常心智,都知道不可能。電腦和手機,一旦發明了(Invented),而且人人使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和結構,就不可以回到未發明(Uninvented)的時候。一旦facebook這樣的萬眾網絡鋪開了,任何人都可以找回三十年前失散的舊友,中央情報局就可以擁有地球上每一個手機電腦用戶的資訊。
但因為每天資訊流量太多,即使全部擁有,也沒有用。每天二三十億項內容,美國人口只有三億,全國懂得阿拉伯文的公民如果只有三十萬,而精通阿拉伯文、三代生在美國、對國家忠誠而又可以受聘中情局竊聽阿拉伯世界恐怖組織手機電腦通訊者,能找得出三百名,已經很幸運。
有此三百人在監控,則網絡幾何級連結,當然許多人的私隱會無辜陷入美國天眼。如果你不喜歡,可以不用iPhone,不用電郵,不用電腦,正如恐懼煤氣爆炸或洩氣中毒,可以用火柴,或鑽木取火。
因此,斯諾登式的抗議,是天真而徒勞的,因為這種人跟抽了大麻一樣,活在幻境,而不是現實之中。
他們在像小孩一樣喧噪時應該慶幸,天眼監控「竊密」的那個政府,雖然也犯過錯,不是極權,而是華盛頓創立,是公民意志的選票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