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筆者在廣東國際賽車場參加超級耐力錦標賽,可惜今年整年車隊都受機件影響,只得組別第四,隨住FE舉行,本周當然談賽車。在這首先要向令本港能舉辦電動方程式的人致敬,例如余錦基主席、仇偉冠師傅等!沒有他們及最高的決策推動,可能難以成事。這個仿如起步的車壇盛事本來可早一年舉行,惟其中一些國際汽聯關注的安全問題,卻似未能有相關決策被推來推去下延誤不少!
近來有「光屋」的新聞也類似,好的新事物明顯沒部門或適當人士管理。這亦證明部份決策結構已陷官僚及需制宜。因大家定希望遇到不同事物能有部門迅速承辦,而非像以上事件般需把責任放到個人身上。
說到本港初辦電動方程式,在任何方面可說是好經驗。上面曾提到廣東國際賽車場GIC,由於香港一直沒賽車場,所以香港汽車會也與GIC合作,令場地成為本港賽車的主場。無論關於本港的房車賽、車手訓練班以至今次電動方程式,不少現場義工都是幾月前開始在GIC受賽車管理訓練。
F1親子多先例
現時舉辦這類賽車或體壇盛事,決定性主要有舉辦的資源、規模及統籌力;或就是傳統。周日日本的F1在鈴鹿賽車場進行,自50年代這兒已發展為本田的試車場,不斷舉行賽事。要留意,日本及歐洲很多賽車場,都有給予小朋友體驗的設施,英國銀石更是賽車工程師的大學學堂!至於新加坡F1多年前也談過,以整星期嘉年華式籌辦,邀請頂尖藝人演出,並在政府全力配合下進行,周內入境的旅客每年都在30萬上下,衍生的消費也以中高端為主!一次電程,希望可激發部份人的世界觀,共勉之!
何輝
樂視體育香港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