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私樓租金升幅近年放緩,但公屋供應長期不達標,劏房戶仍要捱貴租。有調查發現劏房租金指數較去年升13.6%,跑贏一般私樓細單位的7.4%升幅,人均居住面積更不足60平方呎,較公屋細兩成,團體指近年劏房「豪裝化」,促政府改裝舊校舍讓基層暫住。
記者:鍾雅宜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與明愛專上學院今年7至9月收集了29個單位、68戶劏房戶的租金等資料,今年度劏房租金(綜合)指數為398,較去年指數350.5升13.6%,但同期私人住宅甲類租金指數只升了7.4%,兩者升幅有明顯差距,而部份住戶會被業主收取超出一般水平的水電費,若將計算超收費用,租金指數達409.1,較去年同期連超收費用的租金指數升10.5%。
該平台研究主任姚政希稱,受訪的劏房平均面積為132.9平方呎,平均居住人數為2.66人,人均居住面積則為59.2平方呎,較公屋的人均居住面積約75平方呎細;平均租金則為4,094.9元,住戶平均入息為13,528元,租金佔收入的34.4%。
協助調查的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社工薛家進指,劏房環境惡劣,「有啲單位一篤個假天花就有十幾隻老鼠跌出嚟。」亦有劏房因廚房及廁所太近,住戶都不敢在家中大便,而「劏得越細就越貴」,有140呎劏房月租6,000元,同單位僅70呎的劏房月租則要4,800元,近年亦越來越多豪裝劏房,有150呎劏房加裝小鐵閘和消防系統可索價5,000至8,000元;亦有劏房瘋狂加租,如葵青一間月租3,000元的100呎劏房,業主趕走租客,裝修後加至6,000元再租予同一租戶。
倡改建舊校舍出租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姚松炎指,業主未必因應劏房面積叫價,而是按住戶的家庭收入,收取其月入6至8成作租金。平台召集人賴建國認為長策會訂下10年建屋目標,但實際建屋量卻不標達,加上政府嚴打工廈劏房卻無安置政策,是「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促政府重設租管,可考慮資助業主租樓予基層,亦建議改建舊校舍為「侖居」出租予基層家庭暫住至獲配公屋,他指,「侖居」有流轉讓住戶等待公營房意思,舉例觀塘道的前聖若瑟英文中學校舍及啟業邨前浸信宣道會呂明才小學校舍已空置達5年,建議可作試點,料一間校舍可供約60個家庭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