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喪失記憶和自理能力,往日溫文爾雅的性情,因腦退化症變得粗魯橫蠻,照顧者該如何處理?本港約有10萬名腦退化症患者,曾赴英進修的崔志文(圖)在港設計首個針對照顧腦退化症的專業課程,教導社工及護士等學員易地而處,進入患者主觀世界,「佢有病,但一樣係有感覺嘅人」。他今年獲英國文化協會頒發香港區「社會影響力獎」表揚。
「好精神噃!」志文握緊患腦退化症婆婆雙手,耐心教導她玩小遊戲訓練腦筋。志文的啟蒙者是患腦退化症的祖母。
回想中學時代,他總覺得祖母行為古怪,每天將糞便倒進廚房去水位,又指摘家人偷內褲,直至他大學實習時照顧腦退化症長者,才驚覺祖母身不由己。
指老人院有改善空間
崔志文早年到蘇格蘭修讀腦退化症課程,學懂照顧竅門,要細心了解行為背後原因。有伯伯拒絕吃飯,原來是身邊中風和患肺病院友吃飯時不斷咳嗽及流口水,以為飯餸有毒;有院舍職員為婆婆換尿片時遭攻擊,是因婆婆曾受性侵犯……一切皆有原因,患者只是未必懂表達。
本港處理腦退化症模式以藥物治療為主,抑壓「負面」行為令患者精神不振,他認為本地老人院大有改善空間,「成日白濛濛、醫院床,可以多啲顏色,床單可以自己帶嚟,整啲寧靜室畀有行為問題嘅老人家放鬆情緒,甚至播音樂,唔一定好靜等死咁!」
他在中大設計本港首個支援腦退化症課程,供社工、護士等修讀,課堂設角色扮演,由導師演繹腦退化患者行為,學生可模擬與患者溝通,另安排到到院舍實習。
■記者蕭洛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