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學得胡兒語 - 陶傑

漢人學得胡兒語 - 陶傑

香港老人所謂「我們年輕時也住劏房廉租屋,但我們肯拚搏勤勞」之說,聽上去很正確,但「住劏房+拚搏」不是成功的方程式,「住劏房+穿膠花+拚搏」、「住木屋+做小販+拚搏」才是完整的上位成功方程式。
沒有了塑膠花訂單,也不許做小販,車衣工廠北遷,你當年窮巴巴的窩在劏房和木屋裏,再拚搏,也只限於跟你的老婆赤條條在木虱跳躍的木板床上行房。
貧賤夫妻的行房,哪有愛情和浪漫,只像畜牲一樣是生物性慾的正常發洩,亦即今日年輕人所說的「扑嘢」。有了錢,才可以去巴黎,在對着協和廣場的彩虹噴泉的Hotel Crillon的總統套房,雙人床有四根木柱和繡枕,喝剩半瓶紅酒擱在地板,播放着舒伯特的小夜曲,你們那個那個,有西方的文明背景鋪墊,就不是甘肅陝北農村土坑上的那種光景了,對不?魔鬼在實物細節裏,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中國人的思維很粗糙,粗線條,屬於跳躍式,所以很容易接受洗腦。譬如有一句話,很有愛國情緒感染力,叫做「漢人學得胡兒語,爬上城頭罵漢人」。
中國人凡聽過小學課本教的這句,都會覺得那個用胡語在城頭罵漢人的那個漢人很討厭。
但魔鬼在細節裏。這個學了胡語的漢人,為什麼用胡語嚴斥他的同胞?這個被漢人用胡語斥罵的漢人,做了什麼事,招此胡語漢人的殖民地低級官嚴厲申斥?
這就是前因後果的理性細節。「漢人學得胡兒語,爬上城頭罵漢人」,這句話缺乏足夠的因果關係的資料(Insufficient information),所以不足以引申為對「爬上城頭」那個操胡語申斥同類的漢人的仇恨。
但是中國人的仇恨都是由殘缺的成語和口號衍生的。在中國人的世界,充滿陰謀和仇敵,他們不論有沒有錢,永遠活在怨憤之中,其實很可憐。
有一次,我在美國一商場,看見一對中國富裕夫婦在購物,他們以漢語交談議價,聲浪甚喧。他們有一個五歲的女兒,應該是在美國生的ABC,覺得失禮,扯一扯母親的衣服,用美腔英語說:Mommy,please just be quiet。
這就是漢兒學得胡人語,也爬上城頭(她生下來已經永久脫離中國的黃河農村,是美國公民,不是城頭又是什麼),用胡語來「罵」她母親,美國禮儀文明,與紅衛兵鬥父母的基因,西中合璧,Hav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兼而有之。我旁觀而大喜,幾乎想買一桿棉花糖獎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