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包冇菠蘿」,原來保證基金也不一定保證有回報。一向被指收費過高的強積金,投資回報不成正比,即使市民選擇條款講明有回報保證的保證基金,亦可能出現虧損情況。滙豐、恒生及萬全強積金保證基金計及高昂的管理費後,竟然錄得負回報,即使條款寫明保證回報高於零,倘若鎖定期及供款條款未能達成,供款者便要硬食保證基金的虧損風險。
保證基金一般向客戶保證不低於0%回報,即包有錢賺,並持有債券等較低風險的投資,根據《湯森路透》提供截至今年9月底的強積金保證基金數據計算,目前香港共有20隻保證基金,綜合近三年的回報表現,發現總資產約95.7億元的滙豐及恒生保證基金表現差勁,這個保證基金條款內列明,基金釐定一個不低於0%的保證水平,不過在過去三年內卻錄得負1.15%回報,在最低風險的投資下,除了表現跑輸同行,更令基金蝕錢。
管理費最高3.48%
不過,要數表現最差,就是美國萬通的萬全保證基金,三年內錄得2.72%負回報。在20隻保證基金中,回報率能高過3%追上通脹的只得9隻,不足一半;回報率高過5%的,更只得5隻。
保證基金除了保證回報,其管理費一般較其他高風險基金更高,在20隻保證基金中,只得6隻管理費低過2%水平。管理費最高的,又是蝕錢最多的美國萬通,收費高達3.48%。若計算扣除政府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後的8月份基本通脹率2.1%,即有超過12隻基金的收費已高過通脹。
轉換基金失保證回報
保證基金的條款向客戶提供一個不低於0%回報的基金,即使基金投資蝕錢,客戶完成基金合約年期,亦不會蝕錢,但自從強積金「自由行」政策推出後,一般打工仔每季都會調整基金組合,變相令保證基金不再保證回報。以滙豐精選保證基金為例,若打工仔在一年內將資金由保證基金轉換至其他成份基金,或轉換強積金公司,便不能獲取保證回報。
滙豐及恒生銀行發言人均表示,旗下保證基金所提供的保證,只適用於指定的保證條件,成員如符合保證條件,可獲得實際結存或保證結存,包括終止受僱、到達退休年齡或正常退休日期、罹患末期疾病等。
此外,如果某一成員到達退休年齡或正常退休日或到達提早退休日,並轉出全部或部份保證基金,成員亦將會獲得就轉出金額而言的實際結存或保證結存中的較高者。
發言人續說,保證結存以保證利率計算,保證利率在每個財政年度開始時釐定,在任何情況下保證利率均不會少於0%。
記者:陳新政 周家誠
【市民意見】
楊小姐:低風險為主,呢啲隨便都冇乜所謂,懶人基金我都唔係好識。
黎先生:買高風險強積金為主,但其實唔知當中買咗啲乜,去年強積金輸超過一成,管理費收得貴,傷上加傷,最好強積金降低管理費,有懶人基金就最好。
楊小姐:高低風險佔各一半,但唔知有管理費。強制去供款都好,當儲多一份保險。舊年我都蝕咗,但之後經濟唔知,睇返環境因素,或者最終都係冇賺冇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