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蘋果︰300年古村祠堂浴火重生記  電影人張震燕 誓將廢墟變樂園

品味蘋果︰300年古村祠堂浴火重生記 
電影人張震燕 誓將廢墟變樂園

黑澤明有齣電影叫《夢》,由八個夢所組成。眼前的張震燕說他也有八個夢想,實現了兩個。
大隱隱於徽州黃山市千年古鎮,張震燕站在天台遠眺不遠處的黃山腳,是霧不是霾,油菜花怒放。他叼着煙,煙圈彷彿也升降得格外慢。聽花開花落,看雲捲雲舒,一臉懶理人間光景。
過去八年,他的生活就是「鋪天蓋地」,爭分奪秒拯救古建築,忙過女媧補青天。他先花了六年時間在徽州古城遷移了近百棟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的古建築,最重要是保住了古法修復老匠人的飯碗,是為一夢。接着他又耗時兩年,為徽州屏山古村一個爛得像澳門大三巴、只剩下門前牌坊的300年古祠堂進行「內臟」移植手術,把祠堂由2D修復變成3D,廢墟搖身變成精品酒店「御前侍衛」,是為二夢。
亂世講「I have a dream」流於老土,但張震燕幾十年在夢工場打滾,一切又變得合情合理。這位美籍華人是著名電影人,老家在北京,曾擔任製作的電影包括《英雄》、《十面埋伏》、《活着》、《一個都不能少》、《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張藝謀二十多年來的創作夥伴就是他。「最難忘是《秋菊打官司》,那是我第一齣參與的電影。」張震燕工作枱和酒店牆壁,的確都放有女主角鞏俐的照片,他是個念舊的人。近年,他已退出電影圈,由兒子接棒,全心經營他的建築事業。「退出沒太複雜的原因,像蓋房一樣,方法變了,當你拍藝術電影出身、對CG很陌生,自然很難適應拍當代的商業電影,很難。」「難」字,張震燕強調了兩次。

有千年歷史的屏山古村,張震燕花兩年時間、投資幾百萬元,把一個廢墟變成精品酒店,每朝早他定必一副亂雲飛渡仍從容的神態,走上天台看山峯連綿、雲浪翻騰。

熱愛民國事物 拍《蘇乞兒》發現牌坊

看官可能會質疑他消費古物、販賣夢想其實為賺錢?我也曾經閃過這念頭,但計計他幾百萬投資、七個房間包括樽裝水都用舶來貨、燈油火蠟連人工開支,我實在計唔掂條回本數。在他打造的心血客棧住上兩天,跟他談建築、說保育,安藤忠雄、貝聿銘、埃及金字塔、土樓結構,他朗朗上口。
我估計突破了他的盲腸,這位電影人的所作所為,源於他的建築情意結。「蓋房子快蓋儍了,但我希望蓋到自己老人癡呆。」快屆古稀的張震燕如是說,隱藏了一段追悔無從的過去。
張震燕的爺爺是昔日上海的大鹽商,家境富裕,留下許多民國收藏予這孫子,他對民國事物情有獨鍾。「1937年之後一切都變了。」張震燕幽幽地說。日軍侵華,生於動盪大時代,選擇不由人,上山下鄉張震燕被派到黑龍江,面對嚴冬零下四十度的光景。一心攻讀清華大學建築系的他,最後改修舞台設計,青春期的夢想也粉碎了。「我沒有放棄,我很喜歡老房子,我很喜歡造老房子,我也很喜歡裝置藝術和建築。舞台其實也貼近建築,甚至更天馬行空。」替《英雄》、《十面埋伏》、《活着》等找景,張震燕走遍了老村舊鎮。2008年,他和攝製隊在屏山古村取景拍《蘇乞兒》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一個美麗但年久失修的牌坊,剩下一張門臉孤存於世。其實這個有逾千年歷史的古村,張震燕早就很喜歡。「單是這個村便曾經有四十個大祠堂,進行所有重要儀式,但經歷戰事、文革和大躍進後,祠堂只剩下五六個,都成了頹垣敗瓦。」

兩個都是電影圈打滾多年的老行尊,張震燕的心血打造出來,馮小剛(左)特來參觀。

搜尋百家磚 移植古建築

結果,一個廢墟的故事,比電影更吸引他。
雍正四年,一位叫舒璉因的人救駕有功,雍正賜「御前侍衛」封號,並賞賜一座九檐祠堂,立於雍正年間,即距今約300年前。已褪色的歷史,張震燕卻嗒得津津有味。「我覺得這個門臉很有意義,很有保育與文物價值,但裏面的大樑柱子都被淘空了,要建就要由零開始重建。」
2013年他花了80萬元人民幣,向農民買下這門臉和空地,部署一個匪夷所思的復修大計。「當初第一個想法是把這個門臉和後面的建築做出原來狀態,裏面用新的建築手法完成。但是我不滿足,我希望打開這個門,仍能見到歷史建築,等於我要大手買大木材、冬瓜樑,更要找到工匠把它重塑成古建築。我天馬行空地想,何不去找一個合適、時期相若的古建築移植過來?」張震燕頃刻變身古宅醫生。聽說張震燕巡遊工地,不是老闆視察,必定親手幹活,徽派老房子復建過程中所有細節,他從不假手於人。他在隔籬村找到一個同期而倒塌中的古祠,花了兩年時間進行古蹟「內臟」修復及移植手術,兩座祠堂合二為一,變成有七間房的「御前侍衛」酒店,不少名人如馮小剛、范冰冰等,都帶着好奇與興奮的心情光顧,看張震燕在山旮旯搞個甚麼東東出來。

「御前侍衛」未變身前是一塊2D的祠堂牌坊,修復和移植後,廢墟搖身變成三層、逾萬呎的精品酒店,是當地的神話。

古祠堂原本只剩牌坊,因有人覬覦古祠堂裏的大樑木,淘空了變成滾軸溜冰場,張震燕慨嘆現代人為榨取資源,漠視古建築的文物價值。他將之復修,變成精品酒店「御前侍衛」。

是電影人天馬行空,才會想到古建築都可以「內臟移植」,大樑木在張震燕眼中是寶。

三層高的酒店忠於徽派建築、萬多呎的內部裝潢則中西合璧,海派與徽派對話。酒店建築結構分兩個部份,一進咖啡館是徽派老祠堂的傳統建築結構,大門之外,徽州的古村落平靜而莊嚴。參天大樑下有酒吧和咖啡廳,最特別是在「延歡納豫」的牌匾下暗藏投射螢光幕,晚上大廳甚至會變身媲美戲院質素的私人影院。二進鐵藝大門後為酒店部份,仍保留了徽派建築天井、四水歸堂的建築特色,同時又融入了二、三十年代民國海派裝飾風格,結合了歐洲新藝術運動、Art Deco及當代美國文化的元素,地下的「百家磚」是張震燕從上海拆遷戶逐家收集得來,走廊的鐵花鋼材從上海廢鐵場千挑萬選,重新上色拼湊而成;古色古香的電梯貫穿空間,每個角落都是這位民國迷半生收藏,留聲機、字畫、牌匾、家具,恍如他的私人博物館。
天台外望是一望無際的安徽古建築,經張震燕特別設計,整個空間都是活動式木窗,他滿意地解說他的三合一設計。「開合任君喜歡,是亭不是亭,是房不是房,非廊又是廊。」想熱鬧的客人,可在人氣鼎盛的咖啡館坐坐;想自閉,可在三樓露台遍覽屏山全景;想私語,可在休閒室圍着壁爐談天說地。門外不時坐滿寫生的學生,每年全中國約有三十萬人次來屏山古村寫生。

張震燕特別以活動式木窗建天台,建築概念是「是亭不是亭,是房不是房,非廊又是廊。」

走廊的鐵花鋼材從上海廢鐵場千挑萬選,重新上色拼湊而成。

張震燕變身古宅醫生,把兩座祠堂合二為一。

挽救老村等於挽救生活

繼續談那未實現的夢,張震燕透露正與內地一些高校和國際機構商談,計劃辦歷史保育學園,進而培養更多的歷史保育人。
最心痛是,在發展是硬道理之中,中國平均每天有20個歷史文化村鎮消失,推土機冷漠的推倒所有歷史。「挽救老村,就是挽救生活。」將廢棄的老屋「起死回生」,是張震燕展開的第二事業,讓古宅前世的經典今世得以延續。又一樁「無中生有」的事件,多年前張震燕把一間地面下沉的祠堂,直接改成了游泳池。十幾根支撐房樑的木柱,從水面直衝屋頂。木柱浸入水面以下的部份,都杵在相對應的石墩上。
這明明是電影人的思維,哪個電影場景不是無中生有?「不過,建築還是學習妥協的哲學。人與建築的關係中,對於人之情感需要的重視,必須高於對建築本身的重視。」張震燕有感而發,但仍深信只須解決建築技術,就可以天馬行空。
記者:鄭天儀
攝影:伍慶泉
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張震燕收藏了1920至1950年代近40台電影放映機,統統把它們放於堂中,每台機器都可使用,其中一台可給入住客人觀賞美國西部默片。

在「延歡納豫」的牌匾下暗藏投射螢光幕,晚上這徽州建築的大廳會變身媲美戲院質素的私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