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人都知道,瓷片就是我的圖騰。」坐在大班椅欣賞長枱上鋪陳彩瓷片的張震燕如是說。除了是位民國迷,15年來他從東北收藏得來的彩瓷至少有二、三萬片,成就他登上最大彩瓷收藏家一席位。這些古董彩瓷,來自清末時期英國製造,或民國中末期日本製造,原是鑲嵌在壁爐或牆面的裝飾,是非常複雜的「釉下彩」工藝,更是上世紀40年代中國東北獨有的民間美物,勾起張震燕一段又一段歷史回憶。
他望着瓷上的彩色,思想飄到老遠:「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佔領中國東北全境,從日本派來開拓團來開荒種地,同時把日本生活引入,出現了東北獨有的彩瓷炕櫃。」日本人睡火炕,放在炕上的櫃子就叫「炕櫃」,裏面能裝東西,上面也能放擺設,又不佔面積,炕櫃上就有彩瓷點綴。
「我是由五元一片開始收的,慢慢看着它們身價飆升,十元、一百元,現在約是二三百元人民幣一片。歷經滄桑,色彩和花紋依然令人心動。」他說。收藏彩瓷,也算是歷史造就的緣份。文革期間的1969年8月,張震燕要到黑龍江上山下鄉,他牢牢記得那天當火車徐徐離開永定門火車站時,父親送別的淚水。就這樣,他在東北待了七年,接觸並愛上這獨特的文物式藝術品。「我認為收藏不應只是收與藏,要和別人分享才是最大樂趣。」這些瓷片,他用作裝飾古祠建築,甚至當作枱墊,讓它們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