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昨日公佈第二年海洋垃圾數據結果。分會在去年6月至今年7月期間收集海洋垃圾,發現本港海洋垃圾塑膠比例仍然高企,佔六至八成;其中以海底垃圾的塑膠比例增幅最大,由去年的60.1%增至65.5%,垃圾包括收音機及電風扇等。基金會指,垃圾以塑膠佔最多,呼籲港人做好源頭減膠。
部份印有簡體字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穎指,分會收集了紅樹林、泥灘、沙灘及岩岸等地的岸上大型垃圾塑膠比例,結果為64.6%,較去年上升2.3個百分點;沿岸水域漂浮垃圾塑膠比例則為83.7%,較去年略低1個百分點。楊松穎稱,塑膠垃圾多為即棄產品,如膠樽、餐具及發泡膠盒等,也曾在岸上發現電腦熒幕及梳化。為鼓勵源頭減塑,該會8月初舉行「全城走塑大行動」,現已收集逾5,000個簽名,簽署者均承諾減少使用塑膠品。
為期兩年的育養海岸計劃,共有逾2,000名義工參加,有義工表示,最震撼是看到不少大型發泡膠箱,當中亦有印簡體字的塑膠產品,證明也有來自內地的垃圾,認為減少海洋垃圾亦須與內地合作。
自小在大澳長大的漁民黃先生表示,留意到今年海洋垃圾較往年多,小部份更印有簡體字。他稱以往大澳近珠江口岸,四季均有不同魚產,惟隨着本港水質越來越差,現時已不見俗稱大澳魚的黃唇魚及大明蝦等,黃花魚數量亦減少。
■記者伍雅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