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沒有最細、只有更細,連政府建樓也把單位劏細,一開三便可以分配給三個申請人士或家庭。近年鑽石山盛產公屋王的鳳德邨黛鳳樓低層20A室,去年一間僅140方呎的「黑房」,由投資者以185萬元買入收租,這單位正是由一個400餘方呎的單位一劏三而成,隔籬B及C室兩單位面積147及160方呎,三個單位還原後便相當於對面一個489方呎完整單位。
香港雖地少人多,但大部份土地在新界區,若然鄉紳人士把放出土地,或政府如菜園邨事例硬收地,老樓認為不用興建僅200方呎的單位。正所謂生人霸死地,有勢力人士將土地視為私人產權,同時只叫政府收別人的地;一方面可保護自己的地,又能令地價大大升值,對自己最着數。
政府在上世紀60年代,在新界收地也十分辛苦,當時理民府的主管是理民官, 向新界政務司負責,理民府的職責範圍非常廣泛,除一般新界地區行政工作外,包括收地賠償、處理地政事宜等,經常向鄉紳和地區領袖摸底,曾發生職員收地時被地區人士毆打,以前土豪式氣勢被視為野蠻行為,亦助長了他們的傲氣,每逢要收地建屋也爭持不下,甚至流血收場。
香港開埠逾百年(1841年),據香港統計處資料顯示,人口由7,450人發展到現時的734萬,沒有填海做地的日子,請問地從何來。
劉兆昌
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
本欄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