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移民遷徙,過百年來養活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式餐館,在美國遍地開花。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舉辦展覽,邀請33名來自不同州分的亞裔廚師,分享其成長心路歷程。當中,有大廚曾獲邀?前總統克林頓獻技,亦有退休夫婦在教堂義務煮唐餐,把華人飲食文化傳遍北美。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MOCA內放着一幅1988年、五名華人兄弟?新奧爾良(New Orleans)特殊學院籌款的海報,黃炯堂(Tommy Wong)是畫內其中一人。過去38年,黃炯堂與兄弟在新奧爾良經營的餐館「翠苑」,已累積籌得逾百萬美元善款,餐廳則多次被評為州內最佳中菜館,業內小有名氣。
黃炯堂說,1999年兄弟獲邀到白宮,為時任總統克林頓煮中餐,經歷難忘,「煮了新奧爾良盛產的鱷魚肉、鱈魚,(克林頓)很喜歡」。他續指,早年新奧爾良人吃不慣唐餐,開業初期,他偷偷把仍屬頻危的鱷魚肉做菜,效果奇佳,「讓熟客試食,說是牛仔肉,每人都讚好」,如今時過境遷,鱷魚肉成為新奧爾良特產,餐館亦由當年只有28個座位,發展成兩間各有200個座位的大型餐廳。
包括黃炯堂在內,MOCA秋季展覽「酸甜苦辣:中餐旅美記」一口氣請來33名具有代表性的亞裔廚師,每名廚師帶來一件「寶貝」參展,除上述提到的籌款海報,亦有菜刀、餐牌、電飯煲等,各自訴說他們背後的美食之旅。
來自密西西比州的周春莉(Sally Chow)及周瑞林(Gilroy Chow)夫婦,帶來一個巨型雙層中式蒸爐。周瑞林說,太太任私人教師,自己則是退休工程師,「以前負責送太空人上月球,現在他們不需要我了,便轉行煮菜」。夫婦一手自學的好廚藝,使用傳統中式蒸爐,為教堂、社區中心義務做菜,清蒸魚、蒸排骨、蒸包子等,在密西西比州街知巷聞,更引得《紐約時報》跑到當地專訪。不過,烹飪純粹屬二人興趣,讀者欲試菜可能需要一點運氣。
博物館策展人及展覽部主館譚海俊表示,2014年曾舉辦同類型中餐展,但12年來,美式中餐變化甚鉅,各款菜式湧到不同州分,再與當地口味互相結合。來自北京、40歲的高濤(Jeff “Tao” Gao),是年輕廚師代表之一,他在科羅拉多州開設的雲南麵館,門外常常大排長龍,「原汁原味不會掉,但有小改動,如用上gluten-free(無麩質)食材,傳統廚師就不太懂」,高濤說,他已經賣掉原有麵館,計劃年底到洛杉磯大展拳腳。
緊貼選情 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