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亮出寧要控制移民不要共同市場的強硬姿態後,英鎊匯價隨即跌破先前兌1.3美元的水平,市場人士估計英鎊還會持續下跌,短期可低見1.25美元(約9.5港元),長期則要視乎英國經濟正式脫歐後受到多大衝擊。若衝擊不大的話,鎊匯有機會企穩甚至反彈;要是衝擊一如經濟學者預期那樣大(GDP十年內收縮5%),鎊匯肯定繼續下跌,兌港元跌穿9算並不奇怪。
在脫歐公投後漁人得利的首相文翠珊,經過幾個月努力穩住相位再摸好底後終於出招,表明將在明年3月底前啟動脫歐程序。她並強調英國政府談判的首要目標是確保邊境及移民控制,再盡可能讓英商順利進入歐盟市場。
換言之,英國政府不會為了保留進入共同市場的權利而讓歐盟國民自由進出英國。這意味過去有人提到的所謂「挪威摸式」(同意歐盟各國人民自由進出挪威以換取成為共同市場一分子)已不可能適用,最有可能出現的是“hard exit",即英國完全脫離歐洲共同市場,英歐雙方按WTO成員國之間的規範運行貿易,英國貨品得像美國、加拿大、中國貨品那種報關、接受歐盟的貿易限制……令英國難以再成為外國企業特別是製造業進軍歐洲的橋頭堡。正是因為擔心英國失去共同市場成員的地位,英鎊匯價持續受壓,一舉跌穿1.3的心理關口。
另一邊廂,歐盟也同樣強硬。以往較溫和的德國鐵娘子默克爾近幾天會見政商人士時強調,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工、貨品等自由流動是共同市場的根基,不可能讓步,也不可能讓某個國家自由挑選(pick and choose ),因為特例一開其他國家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限制,共同市場將蕩然無存。
談判迴旋空間有限
談判總是開天殺價落地還錢,但英國跟歐盟之間的鴻溝非淺,可迴旋的空間有限,要雙方妥協不容易。對文翠珊而言,脫歐公投的民意明顯傾向加強控制移民,保守黨內部同樣支持。她想鞏固權位,帶領保守黨贏得下屆大選,她不可能在脫歐後再容許歐盟各國公民自由到英國工作,也不大可能自願接受歐盟所立的規則,否則她將重蹈前首相馬卓安覆轍,被黨內疑歐派弄得灰頭土臉,難有寧日。
而對歐盟各國特別是法德核心而言,共同市場中的自由流動條款是基石,也是歐盟一體化的最大吸引力。開了先例讓某些成員可以不遵守自由流動協議只會帶來災難性後果,包括令歐盟解體,他們不可能同意。
更重要的是,英國或歐盟內部都出現強烈排外及保護主義情緒。前者在脫歐公投已充份反映,後者在難民危機中同樣清晰可見。英國政界人物在民意壓力下不可能對外示弱,歐盟各國領袖包括默克爾、奧朗德同樣不希望讓人覺得他們給予英國特殊優惠,反而可能被迫變得強硬及不留情面,好讓選民認同他們在捍衞本國及歐盟整體利益。這樣下來,雙方在談判中必定寸土必爭,難以讓步;再加上英國小報大力炒作民族民粹主義,極盡醜化歐盟,雙方「分手」場面隨時變得火爆及難看。
既然脫歐之路崎嶇不平,口水戰不絕,資金難免從英國撤走,投資者也肯定觀望觀望再觀望。英國為了穩住經濟只好任由英鎊繼續貶值以保持競爭力。政經雙重夾擊下,英鎊匯價怎能不拾級而下,低處未算低!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