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旅行想出個花樣娛樂自己,就是到各國戲院看場電影。這樣既能歇歇腳,又可以了解異國人的口味,當然還可以看場電影。
記得第一次有心這麼做是在伊斯坦布爾的獨立廣場附近,電影飛幾錢不記得,反正平過香港就是了。那天是湯漢斯的一部有失水準的長片,全場只有我和三個中學生。也許是時差沒調整好,開場不久我昏沉睡去,再醒來屏幕上是色彩斑斕的化妝品廣告,旁邊的中學生不見了。看手機才過了幾個字,正當我納悶電影怎麼這樣短時,中學生嘴裏叼着雪糕又回來了,畫面突然跳回湯漢斯人到中年的臉,我慢慢才明白土耳其電影會中場休息插播廣告。
後來在曼谷忘記看什麼戲,進戲院沒幾分鐘燈光就暗了,觀眾肅然起立,大屏幕亮起來,不是畫頭,也不是廣告,而是一隻女聲演唱的MTV。歌詞我自然不懂,畫面是泰王年輕時和他妻子在各地探望傷病,救死扶傷的鏡頭。我明白的有些晚,沒和大家一起起身,我旁邊座位的老夫婦不時回頭怒視,我才get到這個點,趕快立正站好。
去內地也會和朋友看戲,好玩的部分卻在買票上──大家好像有很多買票的渠道,團購、商場附近住戶優惠、互聯網公司免費贈票,有時10塊人民幣就可以看兩場戲。而在東京時,則通過朋友知道,看戲也有Lady's Night,大概一千日圓就夠。在台北住過板橋,附近有小型放映廳「府中15」,價格親民。我那天撞上陳可辛的《中國合夥人》,看台灣觀眾品「中國夢」,反差極強。
眼下困在德國小城,德國人把英語片都重新配音,還要配上德文字幕,去看片純粹練語言,根本跟不上劇情節奏。這時候念起香港的好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