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化學系系主任陳冠華表示,港大的團隊也曾在理論上探討以納米碳管製作機械裝置,規模會比分子機器大一點,當時結論是理論上只要能用納米碳管製成震盪器和旋轉器,就可以作出所有機械運動,其中一個應用可能,是傳輸藥物進入人體,但離這一步還很遙遠,未有詳細探討如何做。
陳冠華表示,分子機器現時的發展仍處於基礎研究階段,很多是概念上證實可行,暫時看不到有很具體的應用前景,對於這範疇獲得今年諾貝爾獎感到有點驚訝,但同時感到開心,因為「自己也是做基礎研究」。
或發展成能量儲存裝置
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黃文健認為,非常小的分子機器,發展潛力很大,估計20年後可能有應用。他指其中一個方向,是用分子機器以機械方式將氨基酸連結成蛋白質,用於醫療,因為用酵素連結氨基酸的化學方法,會涉及體內大範圍,機械方法則份量可以更小和可控制,會更有針對性。
他指分子機器往往有由光驅動的特質,亦可能發展成新的能量儲存裝置和感應器。分子機器將光能轉化成動能,但如果可將能量儲存在分子中和找到釋放方法,就是一種極微型儲能裝置。
同樣,分子機器感光移動,可用於測光的大小,研發分子級感應器,有可能配合其他分子機器,製作更複雜的分子機械人。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