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質有氣態、液態和固態,是一般人的認識,但原來在物理學世界,物質還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狀態。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三名英籍旅美學者,以表揚他們運用數學中的拓撲學,了解這些非一般物質狀態,為研發有特別性質的新物料以至量子電腦,打開大門。
瑞典皇家科學院昨宣佈由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霍爾丹(F. Duncan M. Haldane圖)和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分享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topological phases transition)和拓撲相(topological phases)。由於索利斯對兩者都有貢獻,因此得800萬瑞典克朗(721萬港元)獎金的一半,另外兩位得主各得1/4。
發現拓撲相變研新物料
評審團表示:「今年的得主打開了未知世界的大門,在這個世界裏,物質可以不尋常的狀態存在。他們以先進的數學方法,研究不尋常狀態的物質,如超導體、超流體和磁性薄膜。多得他們的先驅工作,尋找新和特異的物質狀態的研究如火如荼,很多人對它們未來應用於物料科學和電子學,充滿希望。」
物理學家在近百年前已發現物質除了氣、液、固三態(或稱三相),在超低溫下的量子凝聚態下,亦會出現其他特異狀態,如能令電流毫無阻力流通的超導體,以及能讓漩渦轉動永不減慢停下來的超流體,但科學家一直以為超導體和超流體不會在很薄的物質出現。
科斯特利茨與索利斯在1970年代挑戰這想法,他們以拓撲學論證了超低溫平面物質在某個臨界溫度下,也可變超導體或超流體,當中涉及一種新的物質相變,在臨界溫度下那些物質中兩個漩渦,是會一直維持既定距離,但在超過臨界溫度相變後,兩個漩渦會突然分道揚鑣。這種相變稱為拓撲相變,後人亦以兩人的姓氏頭一個字母,稱為「KT相變」。
論證平面物質可變超導體
拓撲學俗稱為「橡膠幾何學」,因為是研究物件如橡膠那樣壓扁拉長,當中很關鍵的是該物體有沒有穿洞。沒穿洞的骰子可搓成圓球,但除非硬要洞穿,是不能搓成有洞的冬甩圈,相反冬甩圈可搓成手柄形成一個洞的咖啡杯。這種突變的性質可對應相變,作出數學分析。
在1980年代,索利斯進一步論證平薄物料的導電值,是一級一級的增加或減少,同樣對應了拓撲學物件有一個洞、兩個洞、三個洞等不同勢態。霍爾丹亦利用拓撲學概念了解一些物料中微形磁性鏈物質的性質。這些新發現物質形態稱為拓撲相。
評審團指三人打開大門後,物理學家認識了物質更多的拓撲相,並用來研發嶄新的拓撲物料,期望用於新一代電子零件和超導體,以至製造量子電腦。
諾貝爾獎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