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周六、日舉行的電動方程式(Formula E)香港站,是首次在本港舉行的賽車盛事。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轄下的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特別為參與救援的醫護人員舉辦課程,使用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VR),模擬賽事期間可能出現的意外及救護程序,確保車手一旦遇意外可得到適切救援及治療。
電動車需包膠防漏電
擔任今次賽事總醫官兼急症科醫生林建群指,電動賽車車速可逾每小時200公里,當意外發生,會較一般撞車嚴重,傷勢涉及腦、頸、胸、腹及盆骨,大多為骨折及內傷,電動車更有漏電危險,救援時要用高密度膠包裹車身防觸電。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轄下運動醫學小組委員會主席兼大賽副首席醫官胡永祥稱,若賽事期間發生意外,賽道主管會決定是否繼續比賽,若現場揮動黃旗,會先出動安全車減低車速,再讓救護車或醫護人員進場救治,若判斷賽事過於危險,便會揮動紅旗終止比賽,讓救護車駛入賽道。
胡指,屆時賽道上會有3輛救護車,分別位於3個較危險彎位T1、T2及T9,另兩部救護車則停泊在醫療中心,每部車均有獨立醫療團隊,能迅速前往現場,根據傷勢送往醫療中心或附有創傷中心的瑪麗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
本港醫護人員較少接觸賽車醫學,是次課程便用VR技術模擬賽事出現的意外及各救援處理,提升醫護人員急救技術。教研中心系統分析師張嘉文稱,系統有4個情景,由車手身體不適,至多車相撞情況均有提供,再根據學員處理演變出不同狀況,有學員反方向駕駛,令救護車與賽車相撞。
■記者伍雅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