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斷進步的名校生、一個不輕易放棄的運動員,同時亦是家中的乖乖女--15歲的陳曉琳(Maisy)撐起三個期望。現時為香港花式跳繩代表隊,Maisy言談間總是表現出成熟和沉著。然而,當這個少女握著一條繩,在變換花式之間,臉上總不經意掛上微笑。跳繩八年,Maisy的鐵粉媽媽亦明白這種渺小的堅持:「一種滿足感,不論她跳得如何,我覺得她很開心。」
「我不想只剩下讀書,而沒有其他額外的色彩。」今年Maisy於世錦賽(瑞典)女子團體獲總成績第六名。她小二開始跳繩,小學期間訓練和比賽陳太都經常捧場:「一大早到運動場,因為想了解她操練情況,亦讓她感受到家人的關心。」陳太更會剪報,將成績廣發親友群。2013年入選港隊,成績愈好,Maisy卻愈不想媽媽撐場:「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特別是最親的人。」講明禁止媽媽觀賽,但媽媽豈能放棄支持女兒?
「我們都很緊張,最後真的得到,第一次她獲總冠軍!」去年,Maisy獲全港跳繩精英賽 (14歲或以下)女子組個人及團體總成績冠軍,陳太居然要靠線人報料才知道:「那位家長拍照給我,我不就看到。」與其他師奶、教練結盟,靜待時機進場,專選角落觀賽,要如此鬼祟支持女兒,陳太也覺得有些心酸:「想跟她一起面對,不論得失也是一個經驗。她是低調的,因為未必次次都贏。」除了怕失望,可能父母與自己期望的落差,漸漸形成隔閡。
「可能冷冷清清一句,跳繩比賽你第一又如何,還是先把書唸好。」小學年年考第一,父母希望她升上協恩之後,保持水準,尤其是爸爸,變得不那麼支持她跳繩。曾被潑冷水,無論跳繩辛苦、受傷,Maisy都不會說。一星期三次,每次練三小時,比賽前更是天天練,回家很晚還要溫習,莫大的壓力曾令Maisy想放棄跳繩,幸得隊友鼓勵。「不甘心,我要跳得好,讀得好,他們就沒有借口不讓我跳。」
堅持八年,Maisy用行動令父母態度漸漸軟化,一直保持讀精英班。兼顧學業及港隊艱苦訓練,陳太明白女兒辛苦,亦渴望多聆聽到女兒:「我們知道她不開心,或有時關上門,久久不開門,開門見到臉紅紅的。」
自小獨立、懂事的Maisy,其實有件事耿耿於懷:「連續四年,因為四年前入了港隊,只能傳個訊息給她。」每年暑假,都恰巧要出國比賽,撞正媽媽生日,「家人生日,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事 ,但我不能陪伴,我一邊打字一邊哭。」今年她主動邀約媽媽提早慶祝生日,陳太亦十分感動:「讓我不會覺得孤伶伶,我覺得她成熟了。」
近年香港跳繩成績超卓,但目前為非精英項目,訓練、出國比賽費用皆自己承擔。每月訓練費近二千元,每年出賽更要自費過萬元,例如今年瑞典賽機票、酒店、參賽費用超過二萬,Maisy慶幸父母經濟上能全力支持,但她亦覺得作為港隊,最失色之處是「運動員付出很多心機、努力獲得好成績,很多人都不知道,政府也沒甚麼支持我們這些跳繩運動員。」她希望繼續以行動、成績讓大家更關注跳繩運動。
記者:蘇汝卿
攝影:邱仲權 張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