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基金報告】
【本報訊】特首梁振英曾以未來數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創新高,作為自己的政績;原來海量單位的另一面,是港人居住空間越縮越窄。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研究報告指未來4年每年平均有1.8萬私樓單位落成,較過去10年平均數高六成,但總樓面面積僅升三成。今年至2019年私樓單位平均面積更將下跌一成半至670方呎,即港人未來將越住越細。
記者:鍾雅宜
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會」發表第二份公營房屋及土地供應研究報告,統計本港未來4年私樓落成資料,發現2016至2019年每年平均私樓單位落成量約1.8萬個,較過去10年、即2006至2015年平均約1.1萬個高約六成;但2016至2019年間預計落成總樓面面積平均每年為1,270萬方呎,較2015年數字升不足三成,意味私樓平均面積較過去下跌。
報告又推斷,未來單位面積將有減無增。今年至2019年私樓單位落成量由1.6萬個增至1.76萬個,但同期總落成樓面面積由今年1,260萬方呎,跌至2019年的1,183萬方呎;即單位平均面積將由今年785方呎,跌至2019年的670方呎。至於公營房屋,報告指今年至2020年公屋落成量不足10萬個,比目標14萬個仍差三成。
重提公屋補貼置業計劃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曾維謙認為,要解決房屋供應問題,政府應多管齊下,包括繼續推展洪水橋和啟德發展區等;就近期橫洲爭議引發發展棕地問題,他認為發展棕地可增加供應,但不應偏向任何一種方式。
基金會亦重提去年建議「補貼置業計劃」,因樓價急升令補地價越來越貴,公屋業主難上車,建議將單位補價金額鎖定在入住當日價值,新公屋亦可租可買或先租後買,建議政府以成本價賣樓。基金顧問王于漸說:「我們假設公屋市價係300萬,成本100萬,建議新公屋以100萬出售,首期畀百分之十或五都可以,200萬未畀嘅地價鎖響呢個水平,日後買家隨時補價。」他認為現時公屋只限出租,政府財政上無得益,估計公屋住戶每年損失機會成本可換算成3萬億元。
公屋聯會王坤指港人越住越細是大趨勢,是樓價不斷攀升的惡果,「要啲人買得起樓,一係減價,一係整細佢,呢個係惡性循環,係嚴重倒退」。就鎖定補價建議,他認為根本無助增加住宅供應,反會激化中產與基層的矛盾,而過去政府亦曾推先租後買政策,「樓市升就筍,咁跌點算?」亦擔心會掀起炒風。
房屋署回應稱,得悉基金昨發表報告,會仔細研究建議,而居屋或租置計劃單位屬於資助公營房屋,涉及大量政府資助,任何政策改動必須小心考慮公平性及公帑合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