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主派」應會大舉進軍特首選委的選舉,在各界別爭取最多議席,但今次目的應與之前兩屆不同。過去兩屆,泛民都有派人參選特首,並動員人參與選委選舉,目的是希望取得足夠選委去提名,讓泛民的特首候選人可透過選舉過程,向公眾展示泛民堅持民主的政治理念。
有人認為今次是為了ABC,趕梁振英下台。也有人認為港派可當造王者。但北京政府不會給港派這張好牌,讓兩個京派候選人參選,最終應只會讓一個京派候選人出閘。
展示港派克服分裂
那麼,為何港派還要全面進軍選委選舉呢?我相信不應是為了即時要拿到甚麼,而是要讓港派準備得更好去迎接將要來到的另一場政治運動。那是甚麼及何時來到還未能知,但港派必須用盡每個機會,去克勝過去一直困擾我們的,繼續鍛煉我們做得好的,及開拓新的資源去更好裝備自己。簡單說,就是要向前走一小步,令我們能在將來邁出一大步。
港派過去的問題就是分裂和碎片化。現在我們應利用選委選舉這機會,想方法把港派的不同政治力量,包括專業界別、政黨、公民社會連繫起來。不論各界別代表的具體政治訴求是甚麼,但若港派所有選委能最終共同決定在特首選舉中如何投票,無論是一起投白票還是把票投給那承諾會實現真普選的候選人,只要所有港派選委最終都是全體投同樣的票,就能向北京展示我們已有能力克服分裂,在包容多元下,是可以一致行動的。北京一直都是用分而治之及挑撥離間的策略來對付港派,若我們能共同投下同樣的一票,就證明北京的伎倆已失效。
要達這目的,重點是各界別選委除了就一些具體政治訴求達成共識外,還須就特首選舉時會採甚麼共同行動,預先設定好大家都接受的程序,到時按程序做決定,而大家又會遵守。北京會如何部署特首選舉,讓梁振英連任或是讓京派有真競爭,或只讓一名京派候選人參選,可能在選委選舉前還未有定案。因此,港派選委各候選人在選舉前所同意的程序,必須有足夠彈性讓他們在選委選舉之後,能因應形勢而按程序去做出不同決定。
還有,港派在過去幾年的政治行動,都有讓支持香港自主的公民直接參與行動。其他公民雖未必能直接參與選委選舉,若上述程序也能讓大部份公民參與,如透過商討日和民間全民投票去表達他們的意向,那就能凝聚起更大力量,進一步強化港派內外的聯繫。
具體方法是由港派各界別的代表,共同草擬包含對特首候選人的政治訴求及決策程序的約章,然後讓有意參與選委選舉的人簽署或表示支持的意向,作為港派候選人的共同綱領。所有約章的簽署者或支持者,承諾會按約章內的程序做決定,在特首選舉中投票。
這行動要成功,我們需要在各界別內有很多造橋者,搭起橋樑把界別內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也要搭起橋樑把不同界別連繫起來,並把政黨、公民社會及公民都連繫起來。換言之,這行動需要大量造橋者,而行動的真正意義是造橋而非造王。若能搭起更多橋把大家連繫起來,香港與民主自治之間的橋,也會開始搭起來。這造橋行動也不應在此選委選舉後停止,應用不同方式繼續下去,幫助香港民主自治運動在將來凝聚起更強大的力量。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