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應用】
自噬作用是近年對抗疾病研究的新興熱門範疇,其中對治癌研究的一個方向就是抑制癌細胞的自噬求生。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指出,癌症病人接受化療時,癌細胞也會透過細胞自噬作用,來幫助自己適應惡劣環境,藉此繼續存活,此時若能抑制癌細胞的自噬作用,就可能提升治療效果。
頑強癌細胞靠自噬存活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進一步指出,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會殺死多數癌細胞,但一些特別頑強的癌細胞可能透過細胞自噬而存活下來,產生抗藥性,若能增強或抑制細胞自噬功能,對抗癌可能會有幫助。
他指出,平常用於治療瘧疾的奎寧,就是細胞自噬的抑制劑,臨床上已將奎寧和常用的化療和標靶藥物結合,抑制癌細胞自噬能力,初步看起來也有效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研究團隊,數年前也發現中藥「鉤藤」可改善柏金遜症病情,當中原理是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細胞自噬功能出現紊亂,導致異常蛋白質積聚,而鉤藤中含有一種名為「異鉤藤鹼」的物質,可在神經細胞誘導自噬作用,加快清除柏金遜症的致病性蛋白。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教授霍格這樣說明自噬作用的重要性:「在人類發育的最早階段,你的器官和整個身體不斷重組,你在長大,所以需要擺脫舊東西,產生新的結構;當你老化,你也有舊結構需要拿走,自噬作用就是擺脫他們的原理。當涉及自噬作用的基因和蛋白質有變,你就不能管好廢物,累積起來你就會生病。」
中央社/《蘋果》資料室/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