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女士67歲,與女兒和兩個孫兒,分別是12歲孫女和10歲孫仔,同住55呎天台屋。自三十多年前來港起,已經住在深水埗天台,一住就接近四十年。初時只得自己一人居住,不覺空間太小,直至廿年前女兒來港團聚。「年輕時從朝做到晚,沒想過要公屋。到現在有孫兒就開始想了,已經等了三年多……」
人均面積只得十分一個車位
中大土地資源及房屋政策研究中心:「劏房或天台戶,人均居住面積47.8平方呎,等於三分一個車位。」然而,羅女士一家,每人約分得13.75平方呎,大概只等於十分一個標準車位,而房內只得一張床。晚上,羅女士會和兩個孫兒一同在床上休息;到早上,上夜更的女兒回來,她就必須讓出床來給女兒休息。「女兒回來吃完早餐就睡,我會留在外面不敢吵她。做夜更太辛苦,沒法子。」
她坦言,年輕時從沒想過要輪候公屋,自覺有手有腳,而且已經比劏房或棺材房住戶幸運得多。「有同事住劏房有蝨,千七蚊一個月,但一家都是木蝨,嚇死你!」她笑說天台屋會有老鼠或蟑螂,但兩個孫兒早已見怪不怪。
雖然孫兒不怕老鼠、蟑螂,但小孩始終會怕陌生人或其他危險人物。羅女士憶述,晚上曾有醉酒人士上樓搞事,嚇壞12歲女孫。「有瘋子走上來拍門,我嚇他說再不走就報警,他才走」,弄得他們晚上都不敢出去如廁,要在房間內用痰罐。眼前羅女士突然坐直身子,說:「有我在,他們就不用怕!」
屋外如廁吃飯 慶幸孫兒懂性
除了如廁需要走出屋外,吃飯、煮飯,以至孫兒溫習,一切都在屋外進行。訪問當日天陰有雨,記者眼見「廚房」只得一塊塊木板蓋頂,雨雖不大,但已見「天花」滴水,實在難以想像打的日子。「落雨一定要撐傘煮飯,一個撐傘一個炒菜。」她說孫兒會幫我撐傘,說着面露笑容。至於吃飯,一樣要在露天地方,落雨時就在樓梯口擔凳仔吃飯。「我們都習慣了,也沒法子,有瓦遮頭就應該滿足。」孫子可有埋怨過?「沒有,他們都很懂性,吃飯沒餸也不會不歡喜。」
問到兩個孫兒的日常娛樂,她笑說好像沒有,「他們會到街後的圖書館,因為有冷氣有電腦,可以舒服做功課。」孫兒愛到圖書館享受免費冷氣,回到家裏卻知道必須忍耐,即使衣服全濕都不敢作聲。「姐姐會大罵弟弟,要他明白電費太貴,不能亂花錢。」
12歲孫女剛剛考上區內名校,羅女士感恩說意想不到。「人人都讚她棒,我也很開心,想她好好讀書,生生性性。」生於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在香港靠體力養活自己的羅女士,仍然相信讀好書就一定有出路,一定能生活得更好。「我希望孫女讀成書,可以賺多點錢,給她媽媽好一點的生活。」記者問,那你自己呢?「我老了,不用為我想太多。」
記者:黃凱婷
攝影:伍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