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深圳樓價按年升逾四成,除炒家作怪,最大推手或是地方政府。當地近年極依賴舊城改造供地,但據本報統計,由2012年至今5年間,市區舊改住宅地供應僅得30幅(見附表),經招拍掛出讓的土地更只得3幅,在有資金、有需求卻無供應下,最終炒熱市區樓價,並蔓延至周邊地區。
深圳市區供地困難原因之一,是舊改以民居為主,拆遷難度較高及需時長。然而,舊改亦可改造工業、商業地,藉此大舉增加供應,但深圳市推進緩慢。
有中資分析員指,多間上市公司或內房在前海、後海、蛇口,均擁有許多正申請舊改的工廠、倉儲及商業地,當中單是中集(2039)在前海的工業地,面積52.42萬平方米,若成功改造地積比率亦大增,「像一塊中集的地,GFA(建築面積)已300萬平方米,咁計已供到3萬個單位啦。」
企業地皮補價談不攏
但供應未能大增的死因,在於補地價談不攏。該分析員指,內地上市的招商蛇口(深︰001979)是前海碼頭大地主,「但都好難傾,要傾得掂個價,又要傾得掂係(改造)住宅,佢(前海管理局)要你補地價唔係咁輕鬆」。最終有公司「跪低」,但要無償將其一半地皮權益與前海管理局以合資公司發展,股權各佔一半,變相將一半土地當「補地價」免費歸還予該局。有內房業界亦人士表示,審批慢雖與前海有產業規範限制有關,但更大阻礙是前海管理局是凌駕深圳政府,可直接上報中央,上市房企「無牙力」下只能陷漫長等待。
主力在深圳發展的龍光地產(3380),近年亦取得一幅蛇口自貿區工廠地,公司設計總監張松透露,公司其中一個戰略是只取政府已納入舊改的片區用地,只要多個開發商同時申請改造,成功獲批機會較高。該地雖已收購全部業權,但料走完舊改程序需2至3年,較招拍掛後最快一年開盤慢許多。
市區供地嘆慢板時,深圳政府年內落實「1.4萬億元東進戰略」,自2012年起已密密在坪山、龍崗等新發展區推地或提供舊改,單是兩區5年間已推37幅舊改地,若計及其他新區包括龍華、寶安、大鵬及光明等,為數更達117幅,較市區多出數倍。
由於市區少新供應,難以疏導深圳1,500萬常住人口、每年50萬流入人口的需求,故造成離深圳逾一小時車程的新區樓價猛漲,實行「自己樓市自己谷」。在催谷樓市的背後,高價賣地亦確保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去年深圳市政府基金預算收入818.5億元中,來自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已達726億元,增長41%。
記者:方楚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