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與波特尤努斯對話 - 張亮

也說亮話:與波特尤努斯對話 - 張亮

短短一年間,筆者有幸對話諾貝爾和平獎得獎者尤努斯教授和「神級」商業管理專家、人稱「現代競爭策略之父」的哈佛商學院波特教授,獲益匪淺。
尤努斯對資本主義經濟迷信企業和個人利潤最大化不以為然,他認為人不是、也不能只「趨利」,他相信社會和諧、人們互相幫助而達至的精神狀態也可以是一個巨大動力。教授形容社會企業(Social Business)是一條出路,企業仍然注重創新、效率、成本控制等「好的」商業原則,但「社會」先於生意,企業必須要以服務人群、解決社會問題為先,在這裏優先次序清晰明瞭、沒有絲毫妥協。
尤努斯的社會企業和一般企業最明顯的分別在於股東回報。財經版中人人關心的股東回報,在教授眼中只限於拿回投資成本,成本以上的利潤應該全數再投資於企業,讓它解決更多、更複雜的社會問題。這個對香港人而言近乎天方夜譚的概念,尤努斯以一個接一個的成功案例在孟加拉和全球範圍不斷驗證,幫助無數窮人。
兩周前,波特教授訪港,為慈善信託基金首次舉辦的國際慈善論壇進行主題演講。教授垂名近四十載,果然盛名之下無虛士,為了一小時的演講和台上與張建宗局長的對話,其辦公室和我的同事事前來回交流數十回合,教授亦親身披甲和我電話會議和面談兩輪,準備工夫細膩周到,絕無欺場。當天,1,300與會者慕名而來,全場爆滿,毫無冷場。
波特教授分享慈善捐贈要有策略以達至更佳效果,他再而提出美國慈善業年產出1萬億美元,政府3萬億元,而商業卻是22萬億元,只有讓商業參與解決社會問題,我們才有希望更快、更有規模地促進社會共融。如何說服「唯利是圖」的商業?教授以利誘之,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在於企業透過做好事而盈利:一般銀行不太歡迎低收入客戶,認為代表高風險低回報;但澳洲一家銀行反其道而行,訓練及獎勵員工主動吸引這類客戶,為他們提供財政預警和建議,又取消透支罰款,提供比高利貸低息的貸款,結果壞賬率減少20%,還吸納了一百萬個股東有利可圖的新客戶(一百萬人相當於澳洲人口4%)。
如果波特和尤努斯有過對話:是否「袋住先」讓商業創造共享價值?還是徹底放棄利潤動機,轉型社會企業? 那一個更可操作?那一個更可持續?兩者是否兼容?筆者希望有機會再向兩位大師請教。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