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院新措施防骨科病人血栓

東院新措施防骨科病人血栓

【本報訊】骨科病人是患上深層靜脈栓塞症(DVT)的高危一族。有約18%至31%的病人術後會患上此症,若血塊流到肺部,死亡率更高達15至25%。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骨科)推出各項預防措施,包括預防病人脫水計劃,減少因脫水而出現靜脈栓塞。

護士主導計劃

深層靜脈栓塞症是指血液在較深層的靜脈形成血栓,通常在下肢或骨盆部位。若不做任何預防措施,骨科手術後出現DVT的機率達18至31%,當中有6至32%併發肺部栓塞,死亡率達15至25%,而且症狀多數不明顯,難以察覺。
署任部門運作經理莫浪秋解釋,由於骨科手術期間有可能令軟組織或血管受損,血液容易凝結,加上術後一段時間不能活動,血流變慢,所以骨科病人屬高危一族,尤其是進行全膝或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人。而本身長者血流慢和血液較稠,如患上老年脆性股骨骨折,亦易形成血栓。
註冊護士林華娜稱,院方2009年起推出各項由護士主導的預防措施,期望將DVT的風險減至最低,包括讓病人穿着抗血栓襪、使用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器和提供抗凝血劑等。去年更推出老人防脫水計劃,為將做骨科手術的長者計算缺水傾向,確保長者體內有足夠水份,減少血栓風險。
曾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別進行左膝和右膝關節置換術的何先生現年69歲,今年7月因左膝磨損再做手術。他表示,今次手術配合預防措施,術後一周便出院,康復進度理想。顧問護師鄭瑩璋指,何先生年紀大又要換膝,屬超高風險患上DVT的病人。他又說,長者身體功能退化,承受骨科手術的風險非常高,若不預防DVT,將會很危險。而推出預防措施後,DVT個案逐年減少,認為相關措施成效顯著。
■記者李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