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直擊】
1938年10月,廣州被日軍攻陷,開金舖的周至元帶着家眷南下澳門避難,在新馬路352號開設周大福珠寶金行,彤叔亦在金舖打工。當年同是學徒、現為金舖老闆的棉叔,喜歡稱彤叔為「駙馬爺」,指彤叔做樓面負責對客,數口精又醒目,天生生意人,過去返澳門都會見面聚舊,對彤叔近年身體轉差,棉叔慨嘆:「人老咗就係咁。」
位於新馬路352號的周大福老舖,是一幢樓高三層的舊樓,亦是彤叔事業的起點,整幢舊樓保存完好,五十年代的風格濃得化不開,地舖原本是店面,陳列金飾的飾櫃暫用紅布蓋住,店舖內周大福的金漆老招牌依然高掛,二樓及三樓為員工飯堂及休息室。
這幢周大福的老店,是彤叔青澀歲月的大部份,人稱棉叔的黎棉,是澳門公主珠寶金行創辦人,現已退休,生意由子女打理,他憶述,與彤叔同在澳門周大福老店工作過,因彤叔年長他一歲,尊稱他「彤哥」,「當年佢做樓面,我做後生,夥計唔多,我哋又咁上下大,特別傾得埋。」
漁民造就金業興旺
他指,彤叔是周至元的女婿,是金舖的駙馬爺,「佢好醒目,好勤力,數口又精,抵佢有今日成就。」他指,彤叔打工及結婚都在澳門,結婚擺喜酒的那天,棉叔也是座上客,見證着一對新人結為夫婦,「嗰晚好開心,𠵱家仲記得好清楚。」戰爭結束後,彤叔受岳父之命,到香港發展並定居下來,間中返澳門探親,兩人都會見面,惟近幾年已沒聽到彤叔回來。
澳門金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子豐稱過去新馬路有碼頭,很多漁民聚集,他們愛買金保值,所以該處金舖成行成市,抗戰期間來自廣州的過江龍如周大福及周生生人馬避難到澳門,令金業更興旺。
■記者黃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