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簿、一支筆,不用凳,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梁華明在河邊停下,一站便站上個多小時,將眼前山景樹影用畫筆描繪下來,「好喜歡對住大自然嘅感覺!」本身研究活化河道的他,最初陪女兒上畫畫班,一試上癮,走遍香港大小河道寫生,更寓興趣於工作,為渠務署描繪河道解構圖。他一邊揮動畫筆,一邊思索如何讓魚、鳥、人共享河道,建構心中最炫目的寫生景觀。
在英國修讀土木工程的梁華明早年於拓展署負責將軍澳新市鎮發展,起橋鋪路,10年前加入渠務署研究河道發展。左腦訓練數十載,負責藝術思維的右腦自中學學過素描後進入休眠狀態。7年前,梁陪女兒上畫班,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與女兒一起當學生,「越畫越上癮,我仲大癮過我個女」。水彩、油畫、粉彩畫,畫個不休,一個蘋果放在眼前,足以令他沉醉繪畫世界,「頭幾年晚晚都畫,有時一晚一幅,每晚畫到成一點鐘」。家人可有投訴?他笑說:「唔會啦,佢哋都瞓晒覺。」
思考如何讓人魚鳥共享
繪畫室內靜物漸漸難讓梁滿足,轉而挑戰環境流動變幻的戶外寫生,他借用老師的說話:「喺大自然先睇到真實嘅色彩。」他鍾情河道,假日帶着畫具沿河漫步,風景合眼緣即就地寫生,數年下來,他筆下出產過百幅河或湖的繪畫。梁亦撇不下職業病,一邊畫一邊思考河道設計,「畫林村河都會『裝』吓有冇垃圾」,又會借繪畫與街坊交流,探聽公眾對河道的看法。
石屎河道排洪效能高,但梁不滿其外形「硬邦邦」,與大自然格格不入,「成條河無晒生態,雀鳥趕走晒,植物都唔可以生活,就算視覺上都唔舒服」。近年渠務署將部份河道由石屎底部轉為滲水「草格」,與地下水相通,再透過泵房將河道水位減低,讓雀鳥棲息覓食,讓生態重現。
梁認為河道生態關鍵在於動物和人類皆可「親水」,不止於功能性防洪,更應具康樂用途。設計渠道不應故步自封,正是繪畫教曉他的道理,「畫畫要綠色,但我特登丟咗支綠色,用藍色同黃色溝,就係要唔同效果」。他最近更發揮熟練畫技,用水彩為渠務署活化河道繪畫解構圖。
■記者蕭洛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