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院明向病人提供24手術預算收費

私院明向病人提供24手術預算收費

【本報訊】政府為增加私院收費透明度,明日起推行私院收費預算先導計劃。全港11間私家醫院及醫生需就24項常見及非緊急手術,向病人提供預算收費表,私院亦需在網站公佈手術室及其他護理程序等重要項目費用,並要上載該院過去半年至一年,12項常見手術的實際賬單費用統計。食衞局長高永文承認預算表只供病人參考,並非實際收費;病人組織及律師則指或會帶來爭拗,最終病人仍未有保障。

私家醫院及醫生就24項常見及非緊急手術,包括大腸鏡檢查、膽囊切除術及結腸切除術等,向病人提供預算收費表,包括手術費、醫生費、麻醉費及病房費用等。高永文強調,預算表不等同實際收費及報價,因應病人體質及病情不同,或會出現其他費用,故只供病人作參考及預算之用。
此外,私院亦需在網站公佈重要收費項目包括手術室及其他護理程序的收費等,譬如每半小時手術室費用等,並會首次上載該院在過去半年至一年,12項常見手術程序的總收費數據,包括自然及剖腹分娩、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小腸氣修補、白內障、激光矯視、包皮環切術、陰道鏡檢查及膝關節內鏡檢查等。

病人組織:欠約束力

高永文指先導計劃屬自願性,局方將檢討計劃,並於明年上半年規管私院法案提交予立法會審議,直至法案經立會審議及通過後,計劃才由法例取代。而有關法案會包括處理私院投訴,病人可就收費差異向中央投訴機制投訴。
外科專科醫生林哲玄認為,現時涉及的收費公佈差距甚大,有如「OpenRice」參考資料,認為醫生向院方詳細交代治療所需的用品及器材,再交由院方計算收費會較準確,能避免雙方爭拗。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指,預算價格並非綑綁式收費,欠缺約束力,最終費用差距可極大,病人仍會失去預算,認為計劃有偏袒醫生及私院成份,病人仍是沒保障的一方,憂政府是否有決心監管私院。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則指,若手術費較預算多於兩成,病人便會質疑收費是否合理,建議應設第三方覆核機制評估收費準則。
■記者伍雅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