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昨展開初中中史科及歷史科課程修訂諮詢,建議中史科大幅增加香港史部份,讓學生「了解香港過去發展的歷程及與國家的關係,加強對社會、國家的歸屬感」,同時歷史科有關香港歷史部份比重亦提高,又強調香港自秦朝就是中國版圖一部份,但未列明會否涵蓋六七暴動及六四等事件。有中史科教師質疑,教局刻意避開象徵港人反殖情緒的六七暴動等香港歷史精華,「係唔想啲後生仔對香港有歸屬感」。
記者:葉偉東 趙雅婷
目前香港史僅載於中史科附錄,諮詢文件建議改為新增「香港發展」部份,與原本為政治史的「政治演變」及文化史的「文化特色」,貫穿遠古至近代史。文件解釋,此建議旨在「提升學生對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認識國家與香港的關連」,以及「讓學生明白香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目標是加強學生對社會、國家的歸屬感。
吳克儉:未列所有事項
文件以秦漢史為例,建議教授課題「秦漢時期的香港:嶺南的開發及其與中原的關係」,講述秦始皇開發嶺南,「香港自此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份」,亦建議教師帶隊參觀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教授隋唐海路交通發展時,可講述「屯門鎮成為扼守中國海路的軍事角色」。
本身是中史科老師的教協理事陳仁啟指出,香港史精華在於戰後嬰兒潮一改以往港人過客身份,逐漸建立以香港為家的感情,包括象徵反殖情緒的六七暴動、70年代保釣運動等,「奠定咗香港往後嘅發展,更加係香港人引以為傲嘅國際大都會嘅來源」,但建議課程框架以「改革開放前後的香港角色轉變」限制這段歷史的闡述,「呢段歷史根本唔會教到」,陳批評教育局刻意避開這段歷史,暗示香港從古至今是中國一部份,「佢係唔想啲後生仔對香港有歸屬感」。
諮詢文件又建議初中以共150節課時教授中史,陳質疑,不少中學共用兩史課時,文件縮減古代史但於各個朝代增加香港史部份,未能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根本冇可能教得晒,好多學校都做唔到」。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則指中史科「內容中性,但要睇點處理同點教」,須密切留意細節以免淪為洗腦教育。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被問兩史會否不教六四或六七暴動時,他稱今次屬方向性諮詢,未必所有事項都能列出。對於會否透過修訂防止港獨思潮及加強身份認同,吳僅稱希望同學加深認識香港及國家發展,「因為作為一個香港人,作為一個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歷史發展真係要好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