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敗走 27億售消費品業

恒大敗走 27億售消費品業

【本報訊】中國恒大(3333)敗走快速消費品行業!恒大自2013年展開多元化業務,連年燒錢培植礦泉水、糧油等業務。主席許家印雖多次堅持,但隨着一紙公告以共27億元(人民幣.下同)向三個獨立第三方悉售礦泉水、糧油及乳業業務,千億投資夢碎。
恒大是行業內「債王」人所共知,然而公司卻於2013年突然推出「恒大冰泉」,展開多元化發展,更在2014年頂住市場批評不務正業,對外公佈再進軍乳業和畜牧業等現代農業,更計劃投資逾千億元擴展業務,令人憂慮恒大財務雪上加霜。
雖然該批多元化業務長期虧損,但規模亦未達至需披露水平,故一直「長埋」本港上市中國恒大報表內,未正式對外披露盈虧情況。直至2015年7月公佈,旗下恒大長白山礦泉水(恒大礦泉)申請在內地新三板上市,虧損情況才為人所知。
據恒大礦泉申請文件,其2013及2014年度虧損達5.5億元及2.83億元,2015年單是首5個月已虧損約5.6億元。當時恒大指,因欲令產品迅速佔領快速消費品市場,導致前期投入較大。

三業務淨負債33億

其後恒大公佈撤回恒大礦泉的上市申請,今次更直接將之出售,顯示已放棄等待業務扭虧。在交易完成後,公司將不再持有糧油、乳製品及礦泉水業務的任何權益。據公告指,三項業務截至今年8月底的淨負債約33億元,計及出售總代價27億元,預期將錄除稅前未經審核收益約57億元。
有中資分析員指,恒大債重,一直想將多元化業務分拆,以培植更多「水喉」,但礦泉水分拆不成,糧油、乳業等行業競爭大,長期虧損對公司幫忙不大,加上有「新水喉」金融、保險業務,才將之出售。
投行摩通則指,出售對公司影響正面,因該批非核心業務利潤率低,且處虧損狀態,可令公司重新聚焦地產及金融業務。原料該三項非核心業務將為恒大2017年度帶來13億元虧損,出售反可增加資產淨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