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重拾優雅 - 李怡

世道人生:重拾優雅 - 李怡

1962年,巴黎某餐館,因籌拍新電影《花都奇遇結良緣》(Charade),新紮氣質女星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跟當紅男星加利格蘭(Gary Grant)及導演史丹利.杜寧(Stanley Donen)餐聚商談。當時,夏萍剛以《金枝玉葉》走紅,而五十多歲的格蘭已紅了數十年。在香港,歌都有得唱,鄭君綿60年代唱有「伴女人好似加利格蘭」。
話說當時青春典雅的夏萍,見到大明星,緊張到失手撞倒一瓶酒,潑灑在格蘭大腿上。四周一陣騷動。杜寧驚惶,夏萍窘迫,場面尷尬。沒想到,加利格蘭淡然處之,他笑笑,整頓晚餐繼續穿着被酒潑濕的褲子,若無其事地用餐交談。隔天,甚至送了一瓶魚子醬和溫馨小卡片給嚇壞了的夏萍小姐,表達安撫之意。
美國2010年普立茲新聞評論獎得主莎拉.考夫曼(Sarah L. Kaufman)不久前寫了一本書,以這個陳年舊事開頭,告訴現代人,有一帖專治當代粗野文化的古老良方,就是優雅──撇開自己,專注在別人身上,以自在於世的輕鬆舉止來待人接物。
格蘭沒有暴怒,沒有不快,反而關心受驚的夏萍,送禮慰問。這就是優雅。
優雅是甚麼?考夫曼說,優雅就是當有人把酒灑到你的褲子上,你依然能從容以對。「優雅,存在於溫暖包容的態度中,流轉於從容自在的肢體動作間,兩者經常並存。」
只是今天,優雅似乎失傳了。我們置身「優雅空白」的時代,人人生活匆忙,眼睛和耳朵只專注手邊的電子產品,心不在焉,無法留意自己的肢體動作和語言對旁人的影響。現在是高度競爭、缺乏耐性的碎裂社會,在許多方面讓人無法表現得彬彬有禮,善體人意。流行文化、網絡世界助長了羞辱與衝突帶給人的快感,感受他人的痛苦變成落伍想法,甚至被視為廢話。工作壓力超載,家庭關係讓人身心俱疲。我們心不在焉,打開門之後任由門砰地重重關上,完全不顧及緊跟在後的人。我們一邊走路一邊打簡訊,因此常在路上失足跌倒。我們總是遲到,經常疏忽,有電腦作伴就不再關注他人。我們的身體因久坐電腦前而變形,舉手投足間已沒有優雅。
優雅的核心是善體人意,是對他人感受的同理心。優雅與貧富無關,不是富裕人家才有優雅。富起來的強國人比他們的貧困時代更粗野更缺乏優雅。美國有一實驗,發現上層階級的人較容易患有「移情缺失」症,也就是說,越有錢的人,越無法體念別人的情緒,越沒有能力設身處地為人着想。優雅又同身份、職業、身體狀態無關。加利格蘭優雅,網球名將費達拿的揮拍優雅,兩小腿截肢的滑雪選手艾美.帕迪(Amy Purdy)動作優雅。作者在不經意間見到高檔餐廳的繁忙廚房,廚師們雖非必要卻仍然相互友善的舉止,脫衣舞孃從容圓融的姿態,那一個個迷人瞬間,盡顯各式優雅。
在這樣躁急的時代,我們的生活可以重拾優雅嗎?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