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白飯魚」仿赤足勝名牌跑鞋

$25「白飯魚」仿赤足勝名牌跑鞋

【理大哈佛研究】
【本報訊】港人愛跑步,但不少人都會因跑姿不正確或穿錯跑鞋而受傷,近年亦因應需求出現新興的仿赤足跑鞋,以近乎赤足設計令跑步時更「貼地」,同時糾正跑姿。理大與哈佛醫學院長達3年的研究發現,穿着仿赤足鞋跑步能令跑姿改變,從而增加小腿及足部的肌肉,跑手的受傷情況亦會減低。研究人員指「白飯魚」球鞋亦應歸類為仿赤足跑鞋,而且性價比最高,功能與市面的名牌鞋分別不大。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張子熙指,仿赤足跑鞋令人改變跑姿,小腿及足底肌肉因而增加,足弓的承托力隨之增強,足底筋膜負荷減少,以致跑手的受傷情況減少,他指僅售25元至30元的「白飯魚」亦可歸類為仿赤足跑鞋,功能與市面的名牌鞋相若。一般而言,仿赤足跑鞋的鞋底厚度僅約3毫米,鞋底的鞋跟與前腳掌距離地面的高度相同;傳統跑鞋鞋底的腳跟與前腳掌距離地面高度差距則大過5毫米。

理大研究發現,「白飯魚」(中)及仿赤足跑鞋(右)功能勝傳統跑鞋。

增加腿肌減受傷

研究計劃邀請38名跑手,當中18人依舊穿傳統跑鞋,另外20人穿仿赤足跑鞋,兩組人同時參加6個月的訓練計劃。結果顯示,穿仿赤足跑鞋的跑手的小腿肌肉與足部肌肉分別增加7.05%及8.8%。
張子熙解釋,仿赤足跑鞋的鞋底薄,提供最少托墊,足弓沒有機械承托,對足部肌肉的強度要求高,肌肉便會增加,另負責蹠趾關節運動的肌肉亦因而變得強壯。研究亦顯示,仿赤足跑鞋可應用於弱足部肌肉的康復計劃。
業餘跑手曾穎儀是穿仿赤足跑鞋的參加者,她指以往一直穿傳統跑鞋,故試驗初期腳掌痠軟,但2至3星期適應期後,跑姿隨之改變,腳部肌肉增加,亦少了受傷情況。
長跑天后姚潔貞未穿過穿仿赤足跑鞋,早聞有助增強腿肌,但避震功能較差,長期穿易勞損。她認為若跑短途及草地,穿仿赤足鞋問題不大,但跑長途及馬路,會選避震較好的厚底跑鞋。
劉太售賣「白飯魚」逾10年,指鞋底防滑功能好,且「平靚正」穩陣安全。她說近年買「白飯魚」的人減少,但客源仍充足,年輕人買來踢足球、工人買來裝修、長者買來晨運,但甚少聽到有人買來跑步。
■記者梁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