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無津貼是無底的期望(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N無津貼是無底的期望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消息指,關愛基金計劃明年取消俗稱為「N無津貼」的「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
一年1.4萬大元的津貼,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以某網媒搜來個案為例,一家五口,月入萬多兩萬,交租8,000,孫兒補習費卻已經1,200,一年1.4萬只是補習費。錢是人家的,喜歡怎樣花是別人的自由。可是,作為公共政策,所謂的「N無津貼」,其實是在花別人的錢,這個時候公眾就大條道理去討論,究竟津貼是否用得其所。
2015年的「N無津貼」,發放了2.6億元。以其最新結餘有197億多元看來,區區2.6億,不算是沉重到不能負擔的開支。正如關愛基金主席羅致光在電台節目表示,「N無津貼」本是一次過紓困措施,也有理由相信,明年要取消相關的政策,是對制度的考慮,多於對財政的擔心。
假如社會上有同一群人,生活的水平長期處於貧窮,再多的財富轉移,也未必能根治。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究竟貧窮是因還是果?長貧難顧,這是傳統智慧。假如社會上某些人的貧困處境,只是一時三刻因環境造成,由公家合資合力為他們處理燃眉之急,相信沒有人反對。
恒常政策要處理的,應該是導致貧窮的成因,而不是將貧窮本身視為理所當然。這是治標和治本的最基本分別。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不少本來身無分文的人,幸運地中了彩票;又在數年內打回原形。說得離地一點,貧與富除了是財富上的分別,也是生活習慣和心態上的分別。人有三衰六旺,但最終是富或貧,運數只是一部份的因素,個人的選擇也有極大的影響。
假如我們仍堅持香港向來的價值觀,制度設計盡量減少運數的影響。換句話說,行之有效的積極不干預,再輔以發展蓬勃的「第三部門」以照顧有不時之需者,應該是最合乎香港精神的社會組合。

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難

當然時代會變,對何謂香港精神的理解,也會變。所以,「N無津貼」應否恒常化的討論,也要有在地貼地一點的論調。不容否認,關愛基金的設立,本身就是為了在政府建制以外,有靈活應變的機制,也同時盡量吸納社會的人才和資源,適時地處理問題。要是有需要恒常化的項目,應該由政府提交立法會,討論決議後再撥款執行。事實上,就算是正式的公共政策,有時也會以先導計劃的模式測試其可行性,然後再付諸實行。是故,關愛基金根本不應該有所謂的恒常項目,否則便扭曲了其存在的根本意義。既然關愛基金不應該有恒常項目,就不應該構成受眾有任何預期。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貧窮的根源,其實是社會流動性的問題。從前的香港社會流動性高,其中重要原因是由戰後到亞洲金融風暴,世界各地一直處於高增長的狀態。可是由九十年代起,世界經濟明顯出現泡沫化,技術的進步也取代了不少傳統工種,令不少人大失預算。無疑新經濟創造了新機會,但準備好去捕捉這些機會的人,卻只是社會上的極少數。另一邊廂,也有人靠泡沫經濟在短時間賺了幾輩子的財富,也可以在另一場賭局將財富輸光。這就是當前這代人面對的無奈。
在最根本,實質的經濟發展是扶貧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也是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方法。但莫講政府不知道如何促進經濟發展,即使不抽冒險企業家的後腿,就已是萬幸。政府最多可以做的就是扶助真正水深火熱的,其他的,就只可以信天助自助者。要知道,今天既然照顧得N無人士,永遠都有N+1,結果只會是永無止境的依賴和抱怨。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