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龕現代化 - 左丁山

骨灰龕現代化 - 左丁山

月前「經濟學人」有一段報導,指美國不少州份興起「火葬熱」,原因是傳統葬禮所費不菲,單是一副棺木便不是貧下中農可以輕易負擔的。再者美國人為了找工作,容易穿州過省,從北方到南方,從東岸到西岸,把父執輩的骨灰帶着「移民」,更方便容易,反正假如父親葬於威斯康辛州,自己搬往德薩斯州的話,隨時二三十年也沒機會回鄉到墳前獻花。
美國土葬墳場多,尚且時興火葬,香港的問題更大。左丁山幾年前碰到一位美國記者,偶然問起他放置骨灰,像一個石盒,連接於石牆的東西,英文名字是甚麼?他想了一刻,說:「不懂。」後來上網搜查一番,找到Columbarium(眾數),美國記者說:「未曾見過這個字!」可以肯定地說,這個英文字在香港比英美更加流行。
柴灣嘉里貨倉申請改建為「港島紀念中心」,設8萬2千個龕位,基本價格為十至十五萬元,當區公民(中心鄰近一公里範圍內)有七折優惠,設轉售限制,並設清明重陽拜祭預約制,以控制人流,令公共交通不會在高𥧌期負荷過重,中心內禁止焚燒香燭祭品,十分現代化。這些措施當然是為了解答工聯會及其他區議員的疑問。通常區議會反對在區內興建公屋,一定有一個標準藉口,就是交通難以負擔,影響當區,其實全年計算,墳場與骨灰龕平時沒有多少人氣,往來交通暢順之極,一年大約只有十天是繁忙的,即清明節前後和重陽節前後的兩個周末加上正日,現嘉里提出用一套新系統,控制這十天八天的人流和交通,算是十分有誠意,難以想像設立這個港島紀念中心之後,對該區交通流有甚麼「難以承受的額外負擔」。
據僑居台灣每年回港到寶福山祭母的朋友說,香港雖說是現代化都市,但骨灰龕之建設及設計絕對不及格,遠遠落後於台灣和南韓,他很奇怪,香港有這麼多醒目商人,為甚麼沒有一個企業把骨灰龕這一行業現代化?這說來話長,民主派、工聯會、民建聯議員都是因為慣了爭取政治本錢、媒體曝光率,而反對若干建設項目,不大理會商業邏輯和便民。嘉里貨倉改為現代化(台灣南韓式)的骨灰龕如能得城規批准,將來必定受市民歡迎,成為香港骨灰龕行業的新典範。不過若受制於一些眼光短淺的人士,香港除了「死無葬身之地」,香港人骨化成灰也無處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