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直擊「鮎魚」撐巨眼風眼大=風力較弱?

衛星直擊「鮎魚」撐巨眼
風眼大=風力較弱?

熱帶氣旋「鮎魚」周一(26日)下午直撲台灣,登陸前雖未加強至超強颱風級別,卻發展出一隻大風眼。從周日晚上的色調強化衛星圖片所見,鮎魚的大眼直徑約150公里,較一般的風眼大1.5至4倍;風眼周邊的眼牆雲系,周日晚上變得厚實,包圍風眼,似乎發展出「中心密集雲團區」,且雲頂溫度頗低,是成熟颱風的特徵,登陸前中心風力增至時速175公里。惟風眼大,是否代表颱風不太強?天文台則指,氣象界普遍認為兩者沒明確關係,颱風的強度如何主要視乎其他因素。
記者 李鈺廷

天文台科學主任蔡振榮回覆《蘋果》查詢時亦指,鮎魚的風眼最大時逾100公里,屬正常至偏大;因應鮎魚周日晚上雲頂溫度降低,加上風眼變得渾圓和對稱,有所增強,天文台亦上調其強度估算,由時速155公里增至175公里。天文台早前撰文指,風眼直徑一般約為30至60公里,可小至10公里以下,亦可大至200公里。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曾指出,風眼小的颱風一般風力較強及緊密,風眼大則風力「較疏」。蔡振榮亦承認根據過往統計,「一啲好勁嘅颱風,風眼係細啲」,例如2013年重創菲律賓的超強颱風「海燕」,其中心風力高達時速285公里,但風眼非常細小。

但蔡振榮強調,颱風的強度並非取決於風眼大小,氣象界亦普遍認為兩者沒明確關係,而要視乎風眼是否夠渾圓和對稱、眼內溫度是否夠高,「因為風眼入面可能有低雲,如果風眼清晰冇雲,即係眼入面溫度高啲」,代表強度高;而雲頂溫度是否夠低、對流是否強烈等,也是評估颱風強度的考慮因素。

翻查資料,2013年超強颱風「天兔」的風眼,與海燕一樣,都是非常細小,其中心風力達時速205公里,而同年生成的超強颱風「蘇力」,風眼雖較正常大,但中心風力高達時速210公里,較細眼的天兔更強,反映颱風的強度與其風眼大小,並無必然關係。

風眼內的風勢相對輕微,甚至沒有下雨,也是整個颱風內氣壓最低而溫度最高的地方,其海平面的溫度比周邊地方高2°C以內,而在高空12公里處,比周邊地方可高10°C或以上。風眼受眼壁包圍,眼壁是圓環形的厚雲,是整個颱風內風力最強的位置,有很強的降雨;風眼內是下沉的空氣,而眼壁內則有很強的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