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發展商推出的新樓盤,售價20,000港幣/平方呎,其實是劏房。窄小的空間,食飯、睡覺、大小二便全部在一起做,沒有區域劃分,做任何事情一目瞭然,無私隱可言。相信只適宜一人居住。
設計師採用透明玻璃作為廁所間隔,以增加空間感,而且,因為面積實在狹小,所以廁所門長開,居住者須習慣望着馬桶煮飯、食飯、睇電視、打機、睡覺。若有朋友拜訪,相信感覺不會太好。
樓盤開售前記者試用馬桶,發現既不能坐也不能蹲。奇怪的是,迷你廁所竟然成為賣點,售樓日吸引眾多好奇者參觀,有參觀者盛讚設計有心思,「如廁時不用關門,門是沖涼時使用的,用以隔絕水花外濺。」發展商則解釋廁所總共有兩道門,如廁時用「外門」,沖涼時「內」「外」門一起關,避免水花濺濕馬桶。那就更難想像了,沖涼時人擠站在兩塊玻璃門之間?面積小到甚麼程度?能轉動身體嗎?體重多少磅以下的人才能擠進去?
新樓設計越來越迷你、越來越不人道,而買家卻又欣然受落,除了睇餸食飯之外,也很有溫水煮蛙的味道,這些年來,香港人對不合理的空間及價格越來越麻木,發展商一點點測試,似乎仍未觸到買家的底線。根據適者生存的進化學判斷,未來香港人的體形會向哈比人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