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再來,先種樹。
樹如生命,植樹;如植生活如植人。第一步;還原到泥土,一步一步走過來,學習何止一棵樹?一盤生意?就是生活。
種無花果、種雞蛋花、種桂、植竹、種白蘭、種紫藤、種簕杜鵑,先用大盆種,必須置充足泥土才得根部生長發展,待日後新屋院落完成落地生根。
心繫,還是菩提。
讀好朋友鄧淑明博士小書《妙法花木》,獲益頗多,雖然書中花木為藍地妙法寺(過去佛教內明書院,現為劉金龍中學)院中栽種,與我們同區,氣候泥質同樣,作參考正途。
甫開首,介紹第一種樹即為菩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順口溜佛偈聽多,菩提掛心,比起其他樹來添好幾分親切。
菩提不難種,只求寸土空間,不讓騷擾自當存活生長。
嚴格來說;菩提不用種,種子自飄來,落地生根,空氣與水現成,只求予生自由、它便自在。
節錄鄧淑明簡介: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
桑科榕屬,落葉喬木,樹冠開闊,枝葉茂密,葉呈完整心形,葉端尖長。繁密網狀葉脈,常被用作寫畫、寫字於乾葉之上。窄長滴水葉尖,熱帶植物排水特徵。
原生於南亞,印度、南洋一帶常見。從前香港不為意菩提生長,許是近年全球暖化,菩提易生,本地隨便見到。舊時遊新加坡、峇里島得見,甚喜。葉形漂亮、如高山般寬容、樹蔭特涼。差點忘記,澳門存活不少巨大百年菩提樹,物種是葡萄牙人從印度殖民地果亞帶來?
菩提;印度古文「覺悟」之意,菩提樹即「覺悟樹」。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約公元前 566年至486年)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得名。
種菩提樹好,軀幹筆直,高可達10、甚至30米,直徑可寬達3、4米;懸垂氣根,在傷口處會分泌乳汁。如榕,附生於別樹之上,然不會如榕般;絞殺附生主樹。
菩提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