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球好啲】想有啖好食 專家教你睇食物標籤

【對地球好啲】想有啖好食 專家教你睇食物標籤

想未來有「啖」好食,今日就是從食物標籤入手,開始環境友善消費。平日去超市買菜,經常見到有機種植、公平貿易的標籤,原來海魚、紙張也屬可持續生物資源,同樣有標籤認證,全球已有400多個認證機構,香港超市常見也有十多款!今日就跟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遊超市,惡補標籤知識。

香港在2011年的人均海產消耗量排全球第七,8成的漁產品也是進口的,如果繼續過度捕魚及破壞海洋,2048年就會無魚食,所以教授買魚,睇鮮嫩之餘,最緊要睇標籤,「紅色帆船仔標籤,是海洋的朋友認證標籤,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的指引,為海洋捕撈的魚及水產養殖魚提供認證。」而另一個常見的藍色魚仔標籤,來自海洋管理委員會,主要按魚場對生態的影響作出評核,有這個標籤的魚獲,代表捕撈過程對海洋傷害較少,部份罐頭魚也有它的足跡。海洋以外,森林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項目,「有FSC認證的紙張,代表那個森林是以可持續方法運行、又不影響往後的全球森林健康。」 在文具、紙巾也不難發現FSC森林管理委員會標籤。

雖然有標籤認證的產品價格相對較貴,但教授認為只要更多人去買,產品價錢便會降低,從而令更多人使用。唔想他朝一日食樹皮,參考標籤購物只是第一步,想識別更多標籤,不妨參考WWF網上提供的可持續魚的指引及標籤,或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網頁取經。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
網址:www.susdev.org.hk

記者:王佩兒
攝影:陳健邦

教授指出如果海魚再生的數量,少於人類的食用量,休魚期的功效也不大。

海洋管理委員會按魚群可持續性、生態影響及有效管理三大原則評核產品,算是全球其一最全面的漁業認證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