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選委會提名只有一個半月,無論民主派抑或保皇黨都磨拳擦掌,積極搶攻最多議席。
從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結果所見,一直是保皇黨囊中之物的議席,並非牢不可破。姚松炎在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打敗競逐連任的梁粉謝偉銓,就創了個不小的奇蹟。被中聯辦列為重點追擊對象的資訊科技界和會計界,民主派的莫乃光、梁繼昌,最終安然度過。連一貫保守的醫學界,也選出了黃色議員陳沛然,佔中醫生區耀佳都願意背後加持。
幾座民主派罕有挑戰的大山,如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批發及零售界、飲食界,即使一如所料落選,但絕非無功而返,民主派候選人得票都比預期高,例如乳鴿區諾軒得票就高達三成,雖敗猶榮。
可見,雨傘運動之後,民主派轉變策略,開拓功能組別戰場,確實做對了。功能組別的制度設計明顯偏向既得利益階層,但不代表民主派沒有空隙可乘,一些以個人投票的組別,又或者中小企等並非直接與北京做生意、要仰北京面色的團體票,隨時都有機會成為民主派自己友。
選委會分組界別選舉,民主派正好引用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經驗,再下一城。
民主派搶攻選委議席,有兩大好處:一是透過選舉過程,接觸以往沒有接觸的群組,增加並凝聚民主運動新的支持者,讓民主種子在各界別遍地開花;二是取得選委議席後,以此作為談判籌碼,在特首選舉為香港人爭取最可能爭取的極限。試想1,200人的選委會,如果民主派200多票甚至300票在選舉都投白票,在國際社會將會引起幾大哄動,就知道一票不能少。
http://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
李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