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騙的香港人也善忘(專欄作家 孔捷生) - 孔捷生

易騙的香港人也善忘
(專欄作家 孔捷生) - 孔捷生

李怡在上周二文章裏提到香港人很易騙,我有同感。或有詰問:強國人不易騙嗎?這要多費幾句唇舌,記得我兩年前去台灣中南部旅遊回來,在拜訪余英時前輩時說起台灣人情,曾在台灣生活多年的前輩說了一句:「台灣人沒有任何革命記憶,哪怕辛亥革命的記憶都沒有。」
香港人相較強國人而言,也沒有甚麼革命記憶,他們有英治時期奠定的自由和法治,大眾對政治無所用心而且知足,所以比較簡單──就政治觸覺和認知而言。反觀強國立朝60多年,生活每個角落都是政治,還都是充滿壓迫感的威權政治。久而久之就結出硬繭,對一切都有戒心,不那麼易騙。但在極權社會生存,必須假裝相信和接受原本懷疑的東西。泱泱強國倒是充滿着革命記憶,唯一空白的是自由和公民權利的記憶。這次立法會選舉,羅湖橋那邊連電視都要屏蔽香港市民在投票站排隊的畫面,以防強國民眾產生聯想和希冀。參照強國大熱政治詞彙「歷史虛無主義」,這莫不是現實虛無主義?
不那麼易騙而又假裝順從的人民,就像哈維爾所說「面對極權體制,大多數人放棄了自己的努力,不再關心國家大事,逃避現實,鑽入自我的圈子……法庭對那些持不同政見、提出異議的人進行嚴厲的制裁。社會渙散成一盤散沙。全國上下籠罩着一種死氣沉沉的氣氛。一切向錢看的生活充斥着整個社會」、「人們被迫對生活採取陽奉陰違的態度,表面上順從,內心裏卻甚麼也不相信。」

暴力與謊言是極權支柱

說到革命記憶並不都是光榮的,那些不那麼偉光正的記憶更須屏蔽。今歲文革50周年,舉國鴉雀無聲;時光流逝,1957年的右派、大饑荒的親歷者、天安門母親已紛紛稀零,他們的集體記憶絕不能進入公共歷史。
極權主義的兩大支柱是暴力與謊言,後極權時代又添了一根鼎足「贖買」,連公眾記憶都是可以用金錢和利益贖買。如同不能喚醒裝睡的人一樣,不易騙卻又假裝被騙的人民,同時又是善忘的。雷洋案中行惡警察和作偽證的娼婦以及實行國家誣陷的央視,都應該起訴受審,但一切都被強權的威脅和金錢抹平,現在有幾人記得屍骨未寒的雷洋?
易騙的香港人也是善忘的嗎?有一波瀾未平的公共事件正考驗公眾記憶。香港雜誌《前哨》刊登了李波和友人幾次通電話的內容,筆者先不評議這位爆料人士披露私人談話是否得當,文責自負。該文寫得清楚,李波是被誘至柴灣僻靜處,由九名大漢脅持回大陸。他對傳媒的許多表態(包括放棄英國護照)都是受脅迫的,他還爆出銅鑼灣五子其他人的遭遇。更聳動的是,此案既非寧波公安局、廣東省公安廳甚至不是國安部越境拿人,而是「彭辦」(彭嫲嫲)督導辦案。這又回到香港政壇某公金句: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以強國思維不管港人信不信,反正此事會被遺忘,所以裝作驚訝:香港人為何大驚小怪?更可能這一姿態此非假裝,而是強權者的輕蔑──老鼠尾生瘡,有幾多膿血!

孔捷生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