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4年前社區組織協會舉行一個攝影展叫做「住住先」,當時全港估計約有10萬人蝸居籠屋、板間房及工廈劏房,鏡頭下的租客都希望上樓不是夢。今天,這批租客增加一倍逼近20萬人,有孤身長者在籠屋等死,中年人則提早入住棺材房,甚至樓梯底床位都有價有市。同一鏡頭,同一相展,4年後易名「侷住」,居住環境更差,都已再沒選擇,被迫侷住下去。
記者:王家文
鐵皮屋漏水 婆孫擔遮煮飯
當室外氣溫是32℃,天台鐵皮屋至少高出4℃,羅女士說名副其實是焗爐;打風落雨更不好受,屋頂漏水,「要擔遮煮飯」,她和兩個孫兒要走到樓梯底避雨兼吃飯。年近67歲的她退休前做酒樓傳菜,她說在香港不愁沒工做,但要上樓就很困難。
鐵皮屋是弟弟早年買下,連同羅女士在內,天台共住了3家人。鐵皮屋50平方呎,她跟女兒和兩個孫兒同住,沒有窗戶,為省錢晚上才開冷氣。屋內只有一張碌架床,上層放雜物,下層三婆孫同睡;女兒上夜班,朝早回來便可讓出下層給她休息。
爬6層樓「要唞3次」
天台在6樓,她笑言以前後生可以「一支箭」走上天台,「𠵱家起碼要唞3次」。
房屋署資料顯示,過去10年輪候公屋人數由約10萬人上升至去年28.48萬人,最新數字逼近30萬人,一般家庭平均要輪候4.1年。羅女士申請了公屋4年仍未上樓,只好繼續「擔遮煮飯」。
社區組織協會繼2012年後,今年再次舉辦基層住屋攝影展,名叫「侷住」,意思有三,居住環境差,但沒得選擇,被迫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