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提到,中六男同志Troye有感校方對同志的不友善對待,於是心生盡快畢業的去意。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學界還有更多年輕同志不被看見。一直關注青年發展的小童群益會,推展「性向無限計劃」剛好踏入第十年,致力在中學推動性傾向及平等教育,即使惹來爭議,仍堅持入校辦劇場及工作坊,希望不再有同志像Troye一樣,遭受歧視。
校園反欺凌劇場中學反應冷淡
新學年已到,又是「性向無限計劃」的義工演員排練校園教育劇場的時候。演員是從網上招募,年齡由十八至四十多歲都有,放工放學便趕來排練,一星期一次。劇場講述一名中學生不小心表明同志身份後,飽受同學的言語攻擊及排擠,連唯一好友也猶豫應否維持關係,使他心灰意冷。劇場由真人真事改編,雖然部分情節及演員表情帶點誇張,但當中揭示的校園欺凌現象的確存在。
計劃主任周峻任(震音),是「性向無限計劃」的第一個社工,自言所屬機構是少數積極於中學推動平等教育的組織。可是,多年來普遍中學皆反應冷淡,今年暫時只獲五間學校邀請入校辦劇場,「以往我們都是大概到十多間學校,佔全香港差不多四百間中學中,(讓我們)去的絕對是少數。」震音說。
被家長投訴列入黑名單
性別議題猶如隱形於中學,但小童群益會偏要涉足這個「禁區」;兩年前又協辦「一點粉紅」,很多家長、宗教團體也因此把它列入黑名單,總部門口還曾有示威組織舉標語、叫口號,聲言該會服務「教壞孩童」。震音憶述:「我們好一段時間收到很多投訴,有寫信、打電話、電郵,說他不再接受我們服務。若作為受薪職員都面對如此壓力,可想像到同志所受壓力是有多大。」
他又好奇,為何入校宣揚反歧視,不願有學生因標籤而受苦,會等同教壞學生、倡導同性戀。「學生是否同性戀不關我們事,重要的是學生能開心和健康,生活於沒有欺凌的環境。」震音續指,過去接觸很多受情緒困擾的年青人,即使大學畢業依然患有社交障礙,原因正是中學多年來的欺凌,陰影殘留至今。
宗教與性小眾必不能共存?
香港有不少宗教學校,推動同志友善校園似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竟然曾有宗教科老師主動邀請震音的團隊入校分享。該老師是名天主教徒,在課堂上向學生分享教會教導,但她認為最重要有足夠認識和討論空間,讓學生自己選擇立場。這番說話令震音感動地說:「教育就應是這樣。」這次工作坊後,更有一名同志學生因與初戀情人分手而患上抑鬱,需要開導,最終向這位老師出櫃及求助,讓老師能陪伴學生走過一段艱難的路。
震音相信,同志年青人的心其實不難打開,有時更難打開的反是成人,「年青人是想找師長或長輩的支持,不過最重要是我們是否準備好,有沒有這樣的胸襟。」